专栏名称: 杭州发布
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热点事件快速回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杭州发布

明天,三个节!大日子里,这件事杭州人最放不下…

杭州发布  · 公众号  · 历史 文学  · 2025-04-03 22:33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清明节背后的冷知识以及个人对外婆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由寒食节、上巳节和植树节组成,是调整身心、祭祀先祖的重要节日。作者通过梦境表达对外婆的思念,回忆了外婆的养育之恩和在外婆家的成长经历,以及错失报答外婆的养育之恩的遗憾和思念之情。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清明节的历史和习俗变迁。

清明节是由寒食节、上巳节和植树节三个节日组成的传统大节,习俗包括临河洗浴、踏青、烧纸祭祀等。

关键观点2: 作者对已故外婆的思念和回忆。

作者通过梦境表达对外婆的思念,回忆了外婆的养育之恩和在外婆家的成长经历,以及未能报答外婆的遗憾和愧疚。

关键观点3: 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恩。

作者强调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感恩之情,提醒读者珍惜当下,及时行孝,表达了对生命和亲人的思考。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以节气兼节日 的传统大节。


背后的冷知识是——它是由三个节日组成的。一是上巳节,主要风俗是临河洗浴和踏青,调整冬困,重新焕发朝气;二是寒食节,大臣介子推死这天禁火寒食,来表达对忠诚的哀思;三是植树节,清明之后,适合植树栽树,以及祭祀先祖时会种植松柏方便辨认的习俗。


习俗变迁造就了“三合一”的清明,当再一次迎来这个日子,我们最放不下的,还是思念。

"


昨晚,梦到了外婆。外婆一个人在烧菜,菜很多,外婆来不及,手忙脚乱。我就去帮外婆烧火,以解燃眉之急。


可怎么烧,火也旺不起来,我就用铁棍在灶洞里搅了几下,火死灰复燃,旺了点,火苗红红的,让人感觉到了希望。接着,我又加了几块木柴。柴很重,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火彻底熄灭了。我使劲挣扎着,想把火重新燃起,可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用尽了吃奶的力想烧旺火,突然惊醒了自己。


黑暗无边,南柯一梦,心中对外婆的思念之火却重新燃烧起来。


摄影 夜班工人丙


屈指算来,外婆离开我已经整整21年了。 21年间,我对她的思念从来没有间断过,好像风筝,不曾脱离。


家里很穷,母亲生了四个孩子,我是老三,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妹妹。没有爷爷奶奶的家庭,照顾孩子的人显得捉襟见肘。集体经济羁绊了所有的劳动力,男人、女人,父亲、母亲。于是,把小孩送到外婆家成了母亲的无奈之举。就这样,我从急急断奶开始,就来到相隔10余里路的外婆家,开启异地生活时间。由于幼小就外,在村里我没有一个发小。


摄影 楼航


外婆家坐落在一个小山坞里,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门前坞,现在属于柯家村。坞里总共只有三户人家,三足鼎立,外婆家的三间瓦房居中。左边的一份隔壁人家与父亲家是亲戚,经介绍,母亲就这样顺理成章的与一个男人见了一面,外婆做主下草草结了婚。从此,母亲开始生儿育女的节奏,她与外婆的人生,像极了不停旋转的陀螺。


为了活命,外婆是从江苏吴江逃难到门前坞的,那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外公的第一个女人去世后,外婆开始登上家的舞台,生了六个孩子,四女二男,母亲是老大。外公之前还生了两个儿子,加起来整个家庭也就有八个小孩了,像部队的一个班,济济一堂。


外公多病早死, 生活的磨难让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一肩挑 ,压力山大。突然间,又先后送来三个孩子,自己大女儿的小孩,外婆顿时手忙脚乱。但隔代的外婆毫无怨言,接过抚养的接力棒,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我,还有姐姐和妹妹。


岁月的年轮在转动,外婆家门前郁郁葱葱的大樟树,见证了这一切,它每天默默注视着这位早上四点不到就起床晚上十一点还在忙碌的倔强女人。


摄影 夜班工人丙


外婆家是我的第二个家,有第一个家的味道。 我懵懂童年的大部分是在外婆家度过的,与樟树为伴,与山坞为港,这种感情不言而喻。“儿啊,外婆不仅仅是你外婆,也是你的第二个母亲!”母亲的话振聋发聩,我刻骨铭心。


在外婆家的岁月中,诸多事情镌刻永恒。忘不了,外婆给我洗澡洗衣服的辛劳;忘不了,跟着外婆去拣松毛针当引火柴的跋涉;忘不了,外婆告诫我“粒粒皆辛苦”的珍惜;忘不了,在溪里跟着大人摸螺蛳、扎猛子的快乐;忘不了,门口桃子未熟就先摘来吃的淘气……


八岁那年,要离开外婆上小学了。 回家那天,我爬上樟树,探望四周,发现溪水东去,流向浩渺天际。 我想,以后对外婆的感恩与思念就如这东逝水,滔滔不绝。


回到生于斯的土地,我开始了求学之路。小学,中学,大学……书读得越高,回家的次数越少;走的路越多,看外婆的路越长。毕业后,忙于工作,忙于恋爱,忙于结婚,忙于生子,忙于生活……以忙为理由,以交通不便为借口,我离外婆越来越远,几乎忘却了母亲的话,外婆成了词典里的外婆。


光阴似箭,外婆在时光的更替中变得越来越老,越来越衰弱。有一天,她也成了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摄影 方临明


儿子四岁那年,要上幼儿园了,母亲为照顾孙子,不得不离开乡下住进城。这时,一向硬朗的外婆,因为雨天路滑不慎摔了一跤,大腿骨骨折,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医生考虑到老人80多岁了,不建议动手术。外婆就这样躺在了床上,由几个子女轮流照顾,先从老大开始。母亲不在老家,外婆就这样第一次来到外孙的家里,住进了城。这本应该是我回报外婆养育之恩千载难逢的最好机会,可是年轻无知的我却错失了这个时机,又以同样的理由和借口远离了外婆,把一切的责任推给了母亲……


2004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外婆静静地告别大樟树,走了,走得来不及看我一眼,走得来不及让养育整整六年多的外孙送她一程。外婆如光一般消失了,从此我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道亮光。


白驹过隙,已经到了天命之年的我,读了不少书,经历了不少事,常常在回忆过去,也在思念外婆,思考人生。 “子欲养而亲不待。”等明白很多道理之后,才发现古人的话千真万确。


可当下,只有眼泪才能宣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通俗易懂的道理为什么在那个时候的我偏偏没有做好呢?现在想想,无论怎样报答外婆都不为过,可惜世上没有后悔的药。我的眼泪在飞,那是永远的痛!


摄影 张贞


外婆去世后的每个清明,我都要去她的坟前上香烧纸,默默祭拜。我想,无论天涯海角,有生之年的我都不会缺席,以这样的方式弥补自己受愧的心灵。


清明时节思纷纷。 对外婆的思念,如山高,如水长。


明天就是清明了

以前觉得清明是个节气

现在才懂

这是天地为思念留的收信地址


记忆是我们和逝者永恒的连接通道

你有想对逝去的亲人、爱人和朋友

想说的话吗


就把这里当作树洞

写下你对他们的怀念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来源/邮箱投稿

文字/ 骆驼

封面摄影/夜班工人丙

制图/叶丛

编辑/余紫琦

责编/曹姣娜、谢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