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民发帖分享称,自己在社交媒体平台私信沈阳文旅局长,意外得到对方的热情回复,局长还请其吃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该网民个人经历的分享让沈阳文旅局长刘克斌因“听劝宠粉”再次走红网络。网民分享内容截图
这其实并不是沈阳文旅局长首次受到关注。早在2024年初哈尔滨冰雪游迎来“泼天流量”时,刘克斌就“趁机”代表沈阳发声“揽客”,还被网民戏称“抢生意”。而后,又因其多次按照外地游客、当地市民的建议反馈,不断改进沈阳文旅服务、配套建设等,在舆论场树立起“听劝”的形象。
自2022年,互联网就兴起了一股文旅局长“为本地代言”的热潮。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长亲自出镜参与当地文旅宣传视频拍摄,凭借独特的创意、才艺,亦或是妆扮、颜值,成就了数位“网红文旅局长”,也带火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不同以往的是,沈阳文旅局长的“出圈”并不依赖于策划精巧、制作精良的宣传。真正让公众记住的,是其亲民“接地气”的形象,以及对外地游客、当地市民“事事有回应”的“听劝”态度。
从沈阳文旅局长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来看,其发布的视频可以说是不事雕琢,从传播数据上来看,也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今年年初,有网民给刘克斌留言称,自己兴冲冲赶去沈阳网红打卡点“沈阳站站”地铁站,却发现站牌名已被改成“沈阳站”,遗憾没能成功打卡,希望能把“可爱风”站名改回来。不久后,1月18日,刘克斌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一条消息,“听劝,沈阳站站改回来啦!小伙伴们可以打卡啦。”由此,沈阳市文旅局长以“听劝”出圈。类似的“听劝”事例还有很多,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刘克斌对待文旅工作的态度和方式。在公众眼中,他是一位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同群众打交道、办实事的文旅局长,也正是这种亲民、“听劝”的作风让他赢得了网民的喜爱。
然而,领导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优化地方服务的同时,相关争议的存在也不容忽视。有网民质疑,修改站名应是一个科学调研、综合研判的结果,如果只因为游客的“遗憾”反馈就再次将站名改回,是否有“拍脑门”决定的嫌疑?同时,也有观点以“听劝改站名”这单一事件为例,担忧公众的反馈建议、多样化需求是否会给地方行政工作质效带来影响,进而是否有可能涉及到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浪费。
沈阳文旅局长的“听劝”“宠粉”,不仅切实为外地游客和当地市民解决问题,也擦亮了沈阳热情好客的“文旅招牌”。在又一年冰雪旅游季即将到来之际,当地在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潜在的舆情风险。
向前往沈阳的外地游客实名推荐当地美食,彰显当地热情好客的欢迎姿态。但作为有一定公众关注度的地方文旅局长,其身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其职位属性决定了其个人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态度,传达了地方的声音。而另一方面,“推荐安利”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商业属性和利益混杂其中。两者之间天然的矛盾冲突可能引发民众的质疑。而当公职人员同商业利益的界限逐渐模糊,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利益输送等负面舆情易搅动舆论场。后续如何处理主体双重属性之间的关系,平衡官员身份的公正性和“接地气”的亲民形象问题,“网红文旅局长”仍需考量。
舆论对于“网红文旅局长”的过度聚焦,地方舆情风险随之上升当地方文旅推广从官方行为下沉到“网红文旅局长”个人时,由于个体的形象、声誉相较于地方整体而言更为脆弱,个人言行易被放大在公共舆论场接受审视。一旦出现质疑、争议,就可能引发舆论的大规模讨伐,进而波及地方整体形象,甚至演变为以地方声誉为标签的舆情危机。
随着互联网关注话题的快速更迭,一方面,单一事件获得的热度、流量可能会迅速流失;另一方面,要实现从对个人、话题关注到对地方文旅热爱的转化,需要建立起更为深厚和持久的情感连接。地方文旅的长远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网红文旅局长”个人的光环,长久稳固的城市形象塑造更不能过度依赖个体声誉。在“网红文旅局长”为地方带来关注之后,如何实现地方文旅持续、健康的长远发展更是各地亟需思考和应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