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号收藏
壹号收藏公众微信,将为您提供最新、最全、最快的投资收藏资讯。我们将不定时邀请业内专家、收藏家在线和大家分享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杭州日报  ·  42岁胡歌,突传新消息! ·  20 小时前  
FM93交通之声  ·  幼儿园将免费?多地回应 ·  2 天前  
杭州交通918  ·  刚刚传来消息!知名网红突发心梗,不幸去世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号收藏

35种传统技艺,50篇专访实录,252幅美图,发现中国民间艺术之美!

壹号收藏  · 公众号  ·  · 2019-12-13 12:10

正文

▲《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这里是毛泽东的长江。“九派”既指长江的支流众多,又应合文化长河的多种融汇之义。


福柯说:“物质文明”独有其缓慢性。流淌千万年的长江水依然如是,它和长江流域独有的文明相伴相生。“每一个层次都蕴含着自己特有的分割。人们越是接近最深的层次,断裂也就随之越来越大。”在福柯看来,如航道史、金矿史、旱灾和灌溉史、轮作史、人类的饥荒与繁育的平衡史莫不如是。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


日本民艺宗师柳宗悦在定“民艺”的性质和界限时,提出其5个显著的特点:


1、是为一般民众的生活而制作的器物。
2、迄今为止是以实用为第一目的而制作的。
3、是为了满足众多的需要而大量准备着的。
4、生产的宗旨是价廉物美。
5、作者是工匠。


柳氏的用意是将“贵族工艺”和“个人工艺”“民艺工艺”做一个明确的分离和对比,前者是指使用高贵材料精雕细刻的上层宫廷工艺;中者则是现代专业(职业)工艺家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及其作品;后者,则完全是那些可以大量制作的价廉物美的器物。


从历史上来看,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是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中原战乱,人们不得不南下寻觅安逸之所,而礼俗承袭中原再融合当地水土,便是自然。也因为水稻良种的引入——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的种植,繁荣状况一时无两。如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的中国赢得了一场“生物革命”,也让苏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


然而太湖地带水路稠密的客观地理状况在人口大量繁衍后,很早就呈现了土地稀缺之势,也随着苏州、扬州这样的大城市的兴起,大量的生活器物需求促使了一些失去土地或者本身便有一技之长的人,成为民艺的创作者、工匠,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他们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让自己的手艺成为家族的烙印。


直至如今,如果不是靠桥梁、隧道,太湖和辽阔的长江入海口依然是这片区域地理沟通的天然屏障。水体庞大,相对的隔离,也如同瑞士般,有着大雪封山时期相对安静的时间段。我们可以想象在当年,很多的民艺作坊,在适合生产的日子潜心劳作,在赶集时节,通过船舶,穿越二十四桥、罗甸巷和漆货巷,来到商贩云集的集市,或是通过大运河直达汴京,甚至是通过扬州港,直通海上丝绸之路。在更多寻常的村落,中国人安静而勤奋地劳作,可比繁星,这也是我们国家性格的一部分。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出品、年度压轴之作《手上的朴光:中国民艺之旅》,沿着长江,探寻九派民艺,这是一次关于长江中下游“物质文明”的知识考古之旅。


21位执笔人、17位资深摄影师,寻访中国九大省市,通过50篇专访实录、252幅四色美图 ,倾情记录下近百位民艺匠人口口相传的三十五种珍贵传统技艺,深度诠释何谓中国民艺师“手上的朴光”,传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起伏与温度。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详细介绍了中国江南及西部地区的精微手工技艺,并深度挖掘它们背后数千年先民的精神世界,将物质的“工艺”放置在文化遗产的视角下观照,呈现出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的传承。 本书的主题是通过致力于发掘、回望、致敬和传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带领读者体认中国内在之美和文化的恒久价值。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


近100年以来,中国宫廷贵族的“贵族工艺”需求已基本消失,而“民艺工艺”则与民俗文化过多地联系在一起。从本书考察的宜兴陶、南通蓝印花布等几个民艺代表来看,它们基本要走的路线是“个人工艺”与“民艺工艺”的结合之路,通过若干个工艺大师的技艺魅力,带动更大规模和数量的民艺制作。


本书记录走访的民艺精粹,从地图上看过去,从苏州、南通、扬州、南京一路沿长江到万安、景德镇,绕到太湖西南岸的无锡,宛若一条珍珠项链,是民艺中国的璀璨之路。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


书中所介绍的中国民艺有:

【江苏】宜兴紫砂壶、苏州缂丝、扬州漆器、南京灯彩、南京云锦、江宁金箔、南通缂丝、南通印染
【安徽】宣城宣纸、徽州徽墨、万安罗盘
【江西】景德镇青花瓷
【浙江】富阳元书纸、湖州湖笔、杭州天竺筷、黄岩翻簧、乐清蓝夹缬、王星记扇子、龙泉青瓷、西湖绸伞、龙泉宝剑、木活字印刷
【云南】晋宁乌铜走银、剑川木雕、剑川甲马、晋宁鸟笼、尼西黑陶、腾冲皮影
【贵州】三都马尾绣、丹寨芦笙、苗族蜡染、拜控银饰
【陕西】绥德石雕
【广东】潮汕灯笼
【上海】崇明土布


苗族蜡染


拜控银饰


联系起这串中华文明的“珍珠瑰宝”的人,国家称他们为“工艺大师”或“传承人”,我们甚至还可以称呼他们为“人间国宝”——在日本便是这样封称的,自1950年后,他们为了保护“无形文化财”,便立法《文化财保护法》,把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封为“人间国宝”。

这让我们想起当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随行是一支庞大的团队,在其第二次试图东渡的清单上,带去的除了和尚17人,还有玉工、画师、雕塑工、雕刻工、铸工、抄写者、绣花工、文人、铸碑匠及各种工艺匠,共185人。假设当时能成功东渡的话,现在的日本也许会更多地存留中国唐代的工艺。而如今,日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下来的品种有1000多种,说它是民艺大国,并不为过。


木活字印刷


腾冲皮影


中下游地带如今是继珠三角之后的又一片世界级制造工厂,也是富庶之地。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正在消灭传统的村落,而越来越快的动车组也将上海到武汉的旅程压缩到5小时左右。技术、城市化与速度都在改写着这片土地的风貌,技艺、生态与情感因素都在发生剧变。而这一块又正好是千年来民艺历史文化的巅峰记忆与遗存之地,所有这些因素的碰撞,也让我们对此地的民艺考察更具必要性与迫切性。


我们试图阐述长江民艺的意义网络(the network of signification):以长江为干,周边的江河支流、湖泊为脉络,连接相关的历史、当代关系,经由对单个民艺技艺的传承及文化意义的诠释,扩大至探究地域文化和历史生成的意义网络,并试图重新建立民艺历史与当今生活的关系。


▲《手上的朴光: 中国民艺之旅》


这个意义网络只是一次示范。我们最终期待的是:民艺的整体复兴——因为这些都是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黄永松  李宗盛  长冈贤明  止庵  史航……诚挚推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