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的眼神里最后一丝期待(图片来自网络)
【友情提醒:阅读本文需要5分钟左右。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让您生气,请取消收听我的公众号。】
时至年底,有不少商界的朋友相互问候起来。问候时,总要谈谈当地的经济形势,虽然各地千差万别,但有一个现象基本相同:那就是很多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奄奄一息,处在断气的边缘。
我没有曹德旺先生、宗庆后先生、鲁冠球先生……那么有实力,自知人微言轻。但还是想和党中央、国务院谈谈临床问题。
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大饥荒。外国的我不知道,本国很早发生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发生在1960年的大饥荒我知道得很多,我外公当时做了很多文字记录。
我们月潭村大概饿死接近一半常住人口。由于当时民风淳朴,有许多人宁可饿死也不偷别人家的东西吃,比如观荣爷的外甥,死在别人的黄瓜藤下,临死之前是想摘别人一条黄瓜充饥的,但是确实不好意思摘。还有一些是没有科学知识,把观音土拿来充饥,结果是雪上加霜,死得更快。
今天我不想和党中央、国务院谈饥荒的事情。我想谈的是一个人饿死的临床现象。
现在村里老一辈人有不少会回忆60年大饥荒,经常有这样一些话:凤兰家妈真有办法,把箩稷(高粱)杆烤焦了,碾成粉,做糊糊救了全家;铜鳖的爷爷很严厉,每个人每天发三粒黄豆,硬是把全家撑过来了;荣富的父亲悄悄到屯溪公厕里捞大便里没有消化完全的玉米粒,在河里淘了又淘,直到没有臭气,晒干磨粉,煮糊糊,也把全家给救了……
其实,我也不是想和党中央国务院谈这些鸡零狗碎的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我想谈的就是,饿死之前的一口粥的事情。
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一个临床症状:一个人快要饿死之前,如果有一口粥,他就缓过来了,也许就不死了,还能活很多年。
农历年就要到了,过年就是过关啊,有不少中小企业的老板现在如坐针毡。这些实体经济的企业就像一个即将饿死的人,多么需要有一口粥,如果有口保命粥,可能就能度过年关,不会死掉——就不至于倒闭,可能还能存活很多年。
但是,一旦断气,你就是给再多的粮食,都救不回这条命,这就是人饿死之前的临床表现,企业也是这样的。
生死在瞬间,断气难复活。
中小企业,只要合法经营,没有污染,没有太高的能耗……就应该鼓励运营——它毕竟解决了国家大部分人员的就业难问题,无数人要靠这些企业吃饭啊!
如果这些企业关闭了,就像人死了一样,起死回生,那是神仙也做不到的。
每次路过新华门,总想进去喝口热茶,和党中央、国务院聊聊天。但知道你们忙,干大事,就没有打搅你们……
其实,我们和党中央、国务院一样,都希望国家好起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收听我,你可能不适应…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