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马宋
关于互联网,创业,广告,创意,文案什么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能源报  ·  快手公司,被警告处罚 ·  3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快手公司,被警告处罚 ·  3 天前  
艾锋降级  ·  紧急发布!iOS 18.1.1 和 ... ·  6 天前  
艾锋降级  ·  紧急发布!iOS 18.1.1 和 ... ·  6 天前  
七厘居  ·  2024跨年大妖!下一只翻倍黑马就是它 ·  6 天前  
七厘居  ·  2024跨年大妖!下一只翻倍黑马就是它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马宋

绿皮火车,高铁,购物中心和共享单车

小马宋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7-07-11 11:54

正文

绿皮火车

1994年,我考入西安交大锅炉专业。

那年是我第一次坐火车,我从青州站乘坐从青岛到兰州的一列火车,28小时才能到达西安。

那时候的绿皮火车跑得慢,中途停站也多,每一站大概停5-分钟,到了郑州居然要停30分钟,同一卧铺的一个阿姨告诉我,郑州是个大站,火车在这里要加水以及补充别的用品。

火车一停,车里的人就走出车门活动活动,长途乘车需要这些运动。这给了那些小商小贩机会,趁机上前兜售烟酒糖,黄瓜水果以及各地特产,也有隔着火车窗户兜售的,那时候的火车车窗可以打开,也没有空调,车上热的话全靠开窗通风。后来我在火车上见过各地不同的特产,天津的麻花,沟帮子的烧鸡,苏杭的刺绣,广西的芒果,东北的人参等等。

火车走得慢,时间就很难打发,那时既没有王者荣耀,也没有微信,没有kindle。车上的娱乐方式,打扑克的最多,也有《读者》和《故事会》,车站里卖的书刊后来被称为火车站读物,《读者》合集算是这一种类读物中最高级的,男人喜欢看的是女演员婚恋秘史,建国以来的强奸大案,十大元帅秘史,以及各种打着案情解密幌子的小黄书。

还有一些高级货,就是简易的游戏机,大部分人会用它来打俄罗斯方块。

当年看过一篇文章,是介绍当时的国内十大策划人。好像是说点子大王何阳帮人出点子,一个点子要十万。有个做玻璃杯的厂商去找他,他说你把杯子印上火车时刻表就行了,结果这个点子救了这家玻璃杯厂。因为那时候坐火车都要用杯子接水,还要查列车时刻表。

几乎每一辆火车上都会有一个推销员,推销的品种一般包括:可以用铁刷子刷不烂的丝袜,能写10万次的圆珠笔,可以磁化水的保温杯等等。推销员练好了一套鼠来宝式的话术,大家都拿推销员当曲艺演员看,也是消遣时间的一种方式。

现在的绿皮车已经很少,高铁和动车每个站停车也就一两分钟,车窗不能打开,绿皮火车一路的商业模式也就消失殆尽,除了偶尔还能看到推销员,剩下的就是卖啤酒可乐矿泉水,瓜子花生方便面的列车售货员。

商业形态随着火车在改变。

坐车去吃饭

2000年底,我第一次来北京,我从北京站出来,坐公交车到清华大学,报名参加2001年的MBA联考。

那时候北四环还没通车,考试期间,我每天从稻香园小区骑自行车去清华参加考试。后来参加面试的时候,看其他同学都有手机,就没好意思把我的摩托罗拉BB机拿出来,在跟一起面试的同学交流的时候,我第一次听说了短信这个通信方式,那时的我非常非常自卑。

那年清华招收600个MBA,我的分数是清华前100名,结果面试的时候被刷下来了,我表现确实不好。

2001年开始,我在北航上学,读MBA。那时候北京的马路宽,车没那么多,也不怎么堵车,我和女朋友凌晨四点打车去天安门看升旗,升旗的时候特别感动:我们都有钱打车来看升旗了。

我在北航的那几年,还没有shopingmall的概念,尽管我在2002年就是《经济观察报》地产版的策划,但是对地产还是没啥概念,听很多专家讲过国外的shopingmall即将在国内流行,自己愣是听不懂。

那时候,商场和吃饭的地方是分离的。我和女朋友逛街最常去的是西单、新街口,偶尔会去王府井。但那里只适合买东西,没有吃饭的地方,通常是买完东西然后坐300路公交车回北航附近吃饭。

我特别土,我在读北航期间才第一次吃肯德基,还是我同学陆琪请我吃的,因为是第一次吃肯德基,我不知道该点什么,当时吃了两个香辣鸡腿堡,陆琪说我真能吃。

2001年,牡丹园附近就有一家西贝莜面村,但我一直没有念对这个名字,我一直念莜(xiao)面村。那家莜面村是那个时代典型“饭店样式”,不仅仅是在路边独立成店,而且面积非常大,桌子通常是大圆桌,能坐十几二十几个人,有很多包间,一个菜单跟一本《笑傲江湖》差不多厚,你要是一进去看起来跟全聚德没什么区别。

那时候出去吃饭,在北京叫下馆子。其实就是聚会喝酒,很少说你要解决个午餐,还要到大饭店去的。

后来西贝餐厅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有关系,现在西贝基本都在MALL里开设,单店面积小了很多,大圆桌变成了方桌,一般只能坐四五个人,菜单少了很多,而且没有所谓聚餐的“硬菜大菜”,这不是餐厅故意变的,这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的。

2001年的时候,出去吃饭要么是附近的饭店,要么就坐车去吃大餐,很可能是全聚德那种大饭店。那时候交通不发达,公交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不堵车,而最近几年,我已经极少乘坐公交车了,开车也很好,因为时间上太不靠谱。吃饭的选择要么是家附近的购物中心,要么就是离地铁站近的地方。

随着购物娱乐餐饮一体化的业态形成,普通大饭店的形式慢慢就萎缩了,现在的就餐是以解决吃饭问题为主,而不是大型聚餐,所以新兴的餐饮形态在体量上变小,通常在1000平米左右,3-5人的座位,菜单变少,就餐环境变亮,就餐速度加快,喝酒很少,提供饮料和鲜榨饮品增多,正餐和小吃混搭。

外卖模式的出现,为餐厅带来新的变化,一批以外卖为主的餐饮品牌出现。这是渠道的变化带来的商业形态的变化,而产品形态也随着变化了。

交通工具和购物形式的变化,直接影响了餐厅的形态和产品设计。

乞丐的收入与微信支付

周六上午,我一般会带孩子去学数学。

有好几次我都忘了带钱包,而那里的停车场不接受微信支付。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习惯了出门不带钱包了,现在火车站窗口买火车票都能用支付宝,不带现金出门真的是很正常。

但是乞丐们就有点受伤,一个没有现金的社会对于扒手和职业乞丐的冲击可能会非常大,因为他们的目标物和交易媒介没有了。

我在想,到2018年底,可能80%的人出门都不带现金了,那职业乞丐该咋办?放个二维码收款的话,还能获得同样的同情和收入吗?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营销的营销非常大。

我的小密圈里有人讨论过一个话题,说共享单车们的火爆其实基于微信和支付宝的支付普及,他认为这种商业模式靠别的条件依存,不是很牢固。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都是随着其他变量而动的,快递也是依靠发达的公路交通和航空业才能建立起来,难道它们要担心哪天航空和公路这些基础条件消失?

共享单车改变的环境

做营销,要关注环境变化。

共享单车的流行,就是环境变化的一种。

我们做一个最简单的观察,你会发现地铁站附近的摩的和黑车生意变差了,因为有了替代工具共享单车。消费者的需求其实没有变,因为需求还是出行,但是为出行提供服务的方式变化了,原来有公交车、黑车、出租车、摩的,现在多了共享单车,结果黑车和摩的生意变差。

共享单车基本解决了2公里以内的出行需求,以前在地铁站周围摆摊的游商也会受到冲击,因为以前很多人可以走一公里或者500米,现在直接骑共享单车,他就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小商品兜售者。

下面写的某些部分只是设想,并没有确凿的依据,看不看随您。

有一个猜想,共享单车可能会救活一部分路边店,当然这只在一部分城市成立。

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比如在地铁附近500米,过去就会有大量的上班族走路上班。而超过500米,大家则会选择公交或者别的交通工具,某些商业底商或者路边店就会出现盲区。一个写字楼也同样会出现这种现象,午餐时间很少有人会走路超过500米去吃饭。

但共享单车出现后,路人在机动车上的时间会减少,在路边通行的时间会增加,午餐的就餐距离也会变大,这种情况下一部分路边店很可能会被共享单车救活。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我想提醒的,其实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带来很多改变和机会以及很多威胁,您也可以想想,共享单车改变了人们的什么生活状态?这种改变,又会带来什么机会和威胁?

      鸡汤时刻                                       

铁匠在啤酒中洒下眼泪,悲叹自己没办法在铁路时代卖马蹄,但是这并不会使他们的马蹄更受欢迎,那些学习变成机械师的铁匠才会保住自己的饭碗。

——科幻小说家柯瑞·道特罗

      推荐阅读                                       

来解锁更多姿势吧,关于汉堡的定价问题 

老司机雷军与新企业小米沉浮录 


本文由房价查询工具兔博士APP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