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西子湖畔六吊桥,书记出塞闪了腰
今晚的人物脉络清楚,事件明了,一个短篇就搞定了。三多,钟木依氏,蒙古正白旗人,家族世代都在杭州驻防。这位仁兄怎么说呢,一言以蔽之,标准的学者型官僚,人生履历清爽明晰。
他的家族虽是蒙古人,但在江南已经扎根多少代了,从精神气质上来讲,早就完全异化。宝刀烈马是耍不转了,但玩起诗词歌赋来,在江南士林里的名声可是很大。三多本人也是个中翘楚,他师从当时名家大儒樊增祥,俞樾,同时自己又用功,也算是晚清文坛的代表人物。(关于他在文艺方面的成就,适合那些抒情类的YY写手。维尼最烦那类文章套路,抄录一堆古诗词,配几张工笔仕女,梅兰竹菊图,然后背景介绍,作者再抒情,感怀一番,骗骗无知,无聊的女性读者。
小熊最老实,上来就是人脉关系,逻辑事理,派阀斗争,世态万象。看了维尼的文章能有所得,看抒情文学则纯属浪费生命,当然如果真有女性,喜欢欣赏文人风采,不妨把你的联系方式留下,维尼保证让你见识一下新鲜出炉的无码大才子)
仕途方面,三多有铁杆庄稼,十几岁时就承了家族的难荫(长毛曾经两破杭州旗营,三多家族中有不少人罹难,故此他也算半个烈属),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职衔,食三品俸,等于享受副部级待遇,拿国家特殊津贴。光拿干薪不上班,大把时间自然都消磨在人间天堂,风流雅集,诗社聚会自不用说。尤为自得是他给自己取得雅号,叫做六桥。何意呢,杭州苏堤上有六吊桥,那里是当时江南文人经常开文学沙龙的地方。他给自己取这个号,是为了留下一段士林佳话。之后文友们就管他叫三六桥,不但好听,还为他日后仕途留下一节伏笔。
随着他在文化界的名声越混越大,朝堂之上也是多有所闻。刚好太后在庚子西狩之后,发布了深化改革的懿旨,各项新政在经过戊戌的暂时冰封后,又再度扬帆出发。在文化界来说,京师大学堂又抖起来了。搞教育就得有人吧,京师高教口当时是两大佬别苗头,一是礼部尚书荣庆,这位是基本教义派同时是袁系,还有一位是戊戌年犯过错误的管学大臣张百熙,属于请流派。二位在教学理念上势成冰炭,摆不平了,于是朝廷要从外地抽调人手来平衡,就选中了三六桥。好处有二,其一他有文名,能过学术界,士林圈子这关,符合清流派标准,其二,他在旗,而且与荣庆同是蒙古人,基本教义派也不好挑剔什么。于是进京,出任京师大学堂提调。
北大常务副校长的日子,一个外地人夹在朝中两派之间,总归是不太舒服的。先不说他,看看两派到底有什么分歧,人事斗争,派系恩怨是老桥段,与本文无关。解读理念之争倒挺有现实趣味。清流派编排过关于荣庆的这么一个段子;
一日,荣庆与京师大学堂监督刘廷琛讨论科目。荣庆说:“算学教员的薪水比国文教员昂贵,此科无益学生,大可废止。诚以学生既经毕业,一朝为官,自有帐房办理收支,何劳躬亲其事!”刘廷琛说:“此言甚是!不过体操一科更该裁撤,所谓兵式、柔软、跳高、竞走等名目,既不若士兵之临阵打仗,又非如术士之江湖卖技,实无益而有损。”
新派人士总拿这段对话来攻击荣部长,刘校长昏聩瞒憨云云。但维尼不这么看,其实这关系到深层次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为什么?新政以前很清楚,国家养士,学成做官,治国平天下。但进入教改高速路后,认知模糊了,进入误区,本以为新学堂出来的人才,能比过去培养的士大夫更优秀。但实际呢,变成一锅煮,新学堂出来的人,本是有两个学术方向的,一是法政,文化系统学出来的,还有一类是专业学校学出来,农桑的,采矿的等等。
前者仍属于士大夫的范畴,后者则属于高级技工的范畴。本来士去做官,技去做事,各司其职才对。可朝廷搞不清状况,一律按士的待遇办理,于是出现了诸如牙科进士等等不伦不类的典故。之后的民国,神教一直也没想通这个逻辑关系,人们总以为大学出来的都是知识分子,于是把他们当士大夫来用,这就比较乱套了。
按照最简单的分类思维,文史哲等等出身的文科生该去搞行政统筹。而理工类则要专业对口,这样才算合理分工。所以说,维尼认为荣部长说的其实是对的,新党洋务派的指责,反过来透出了他们自己的无知。举个例子,维尼这样真正的士大夫,学什么数学,体育,学来何用。最多只是在上WC时,可以根据抛物线高低远近,判断一下自身的肾功能强弱,至于体育方面,除了活塞运动,其余项目全都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活力。
言归正传,继续说三大人。干了几年副校长,总算离开这个不那么愉快的岗位,回到家乡出任杭州知府。一个文化人,能回自己的家乡做父母官,同时在文化界享有一定的声望,此生夫复何求。三市长应该是知足了。可世界上的事,就这么出乎人的意料,他想厮守田园,朝廷偏又要重用他。这次是肃王要提携他。
一切源于一场误会,三大人前两年驻京,大学工作又不忙,没事爱和京城文化界学人交流切磋,其中也有不少日本友人,川岛是其中之一。川岛同时又是肃王的老友,肃王在光宣之交,管着民政部,也就是公安部长。没事闲聊,川岛偶尔和肃王提起有个叫三六桥的兄弟是个人才。说过也就忘了。可肃王好记性,以为这是个日本警政奇才,一定要招致帐下。下令请人,赶巧三知府正好代理着浙江常备军第一标统带,也就是浙江武警第一团代团长,理论上刚好属于公安部对口单位。肃王手下办事又马虎,以为这个日本人是被地方聘用的洋顾问。马上调他入京,当了民政部参议,三市长就这么阴差阳错从地方文化名人变成引进特工人才,成了公安部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