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科学
《科学美国人》独家授权中文版—《环球科学》杂志—www.huanqiukexue.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无毒蛇的“狐假虎威”生存术是什么?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科学

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身上长满“小凹坑”,脂肪细胞很能装脂肪的原因揭示 | 环球科学要闻

环球科学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1-29 12:13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生物化学领域关于脂肪细胞存储脂肪的机制的最新研究、天文学领域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的起源、古生物学领域发现的150万年前人类物种共存证据以及太阳科学领域的太阳复杂行为的模拟。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旨在保护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

当地时间11月28日,澳大利亚通过了对该法案的投票,法律将在一年后生效实施。

关键观点2: 生物化学领域,研究发现脂肪细胞能够增大的基本机制。当脂肪细胞积累脂肪时,细胞膜中的小内陷会释放储存空间,使细胞能够扩大而不破裂。

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治疗与能量过剩相关的疾病。

关键观点3: 天文学领域,韦布空间望远镜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源于宇宙早期的原初黑洞种子。根据一项新研究,这些黑洞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初形成的微小原初黑洞成长起来的。

这项理论解释目前仍是一个假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关键观点4: 古生物学领域,首次证明了两个古人类物种——直立人和鲍氏傍人曾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活过。这一发现来自肯尼亚图尔卡纳盆地附近出土的古人类足迹化石。

这为理解人类进化以及物种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新的见解。

关键观点5: 太阳科学领域,NASA发布了一项3D模拟,展示了太阳内部结构的运动,包括物质湍流从内层向上移动到大气层的过程。模拟用颜色标记了运动尺度,展示了太阳表面的结构和大气层的特征。

虽然模拟无法展示整个太阳的运动模型,但它为理解太阳的活动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正文

将环球科学 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事件 ·
澳大利亚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11月28日,澳大利亚联邦参议院投票通过了对该国16岁以下人群实施社交媒体禁令的法案。至此,该法案通过了参众两院的审议正式成为法律。该法律将在一年后生效实施,旨在给有关社交媒体公司找到实施禁令的具体办法。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此举有利于保护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根据这一法案,16岁以下未成年人即使获得家长同意也不能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包括X、TikTok、Facebook和Instagram等。对存在系统性违规的社交媒体平台最高可处以4950万澳元(约合2.3亿元人民币)罚款。(央视新闻)



· 生物化学 ·
身上长满了“小凹坑”,脂肪细胞很能装脂肪的原因揭示


上图为脂肪细胞,下图中电镜图像显示了脂肪细胞的细胞膜区域,可见上面有很多小的凹穴。图片来源:西班牙国家心血管调查中心


现今,高热量饮食和久坐生活的方式都会促使脂肪在人体内囤积。以往的研究已证实,脂肪细胞可以增大以存储更多的脂肪,这能够避免过量的脂质积聚在肝脏等器官或者血管壁上,进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然而,如果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过多,细胞会破裂,释放出有毒物质,导致炎症和代谢改变。


在一项于11月2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来自西班牙国家心血管调查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使脂肪细胞能够增大的基本机制。他们分析了脂肪细胞细胞膜凹穴(细胞膜中的小内陷)的作用,发现当脂肪细胞积累脂肪,并且其表面拉伸力增加时,这些凹穴会变平,释放出“储存空间”,使细胞能够扩大而不破裂。相反,当脂肪储备减少时,这些结构会重新组合,以减少多余的膜,恢复细胞稳定性。研究显示,细胞膜上的小窝蛋白caveolin-1(Cav1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了响应细胞膜的机械张力,Cav1蛋白上的特定氨基酸会磷酸化,使得凹穴变平。而在可以表达Cav1蛋白,但无法将其磷酸化的转基因小鼠中,脂肪细胞无法响应脂质积累而正确扩张,这也严重限制了它们储存能量和维持细胞完整性的能力。这一发现将能促进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治疗和能量过剩相关的疾病,例如脂肪营养不良和严重的代谢并发症等。(西班牙国家心血管调查中心)



· 天文学 ·

JWST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可能源于宇宙早期的原初黑洞“种子”


NASA的模拟展示了两个超大质量黑洞在碰撞前相互绕转靠近时发出的光芒。图片来源:NASA's 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宇宙早期观测到的超大质量黑洞一直让天文学家感到困惑,因为根据过往的黑洞形成理论,它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成长到如此大质量。最近,一项发表于预印本文库arXiv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较为激进的解释,这些超大质量黑洞可能是在大爆炸之初以微小的原初黑洞”种子“成长起来的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提出宇宙可能在大爆炸最初的阶段产生了大量的微小的原初黑洞,它们并不是由恒星坍缩形成,而是直接从早期宇宙能量密度波动中高密度区域坍缩形成。这项新研究提出,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原初黑洞在一亿年的时间里不断增长,且这些黑洞处于物质最密集的区域,那它们很可能会吸积到足够多的物质,从而在JWST观测到它们的时代,达到超大质量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黑洞,甚至包括银心黑洞,并不是在第一恒星和星系形成后开始成长,而是与它们一同分享宇宙中的物质,平行成长。这种理论解释目前还只是一个假设,研究人员表示可以将这种黑洞形成模型纳入对第一批恒星和星系发展的模拟中,以了解这种情况发生的真实性。(space.com


· 古生物学 ·

足迹化石显示150万年前人类物种曾共存


上图推测为直立人留下的足迹,下图推测为鲍氏傍人留下的足迹 图片来源于Kevin Hatala/Chatham University


不同种的古人类是否曾经共存?科学界认为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大部分时间里,多种古人类或在非洲东部和南部的同一地区共存,但一直未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近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了两个古人类物种——直立人(Homo erectus)和鲍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曾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活过

 

这项发现源自肯尼亚图尔卡纳盆地附近出土的古人类足迹化石,这些化石同时记录了两种古人类的足迹。足迹化石虽然不包含生物体的任何部分,但同样能够提供古人类行为的直接证据。研究人员通过地层学和年代测定学方法确定该化石形成于150万年前,并且两种人类留下足迹的时间可能仅相差几个小时。他们使用先进的3D成像技术分析了两种足迹的解剖学特征和运动模式,并根据所在地层的沉积物性质,表明两个古人类物种都能够两足直立行走,但步态有所不同。这项研究为理解人类进化以及物种间的合作和竞争提供了新的见解,但直立人和鲍氏傍人在共存期间如何进行文化和基因交流仍有待研究。(Rutgers University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