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鲁柏祥:真正的自由源于感性与理性的定位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1-10 09:18

正文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了事物全体本质和内在联系。如果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没有见过大象我们怎么理解大象,就是这样。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反映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在的联系。因此一个企业家一定要有感性的基础,但是却不能停留在感性上面,否则长不大,企业家必须走向理性思维,这也是我们鲁班对系统概念的界定,只有理性才能走向系统,没有理性不可能走向系统的,不能走向系统就没有结构,没有结构就没有功能,还是白学,除非企业运气好一点。

感性的优点是什么呢?表现为整体把握的高明,但是缺点是感性太有限。很多老板和企业家做决定的时候凭感性,我的观点一直是这样:做决策大多数老板还是感性的,他就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而科学家无非到最后论证他们的感性是正确的。但是缺点是太浅了,里面的东西看不到,纯粹的感性是看得到机会,但是不能完好地利用机会。但如果说你很理性,就有可能连机会都把握不住,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

我们的要求是,一旦感性起来就要迅速进入理性。在一个组织里面,老板更多地要趋向于感性,但是经理人员要理性,这两个东西要来配合。理性的优点是深刻、清晰,但是缺点太残缺。理性的人很能钻牛角尖的,这样一来不可能把问题全部把握,因此这两者之间要互补。总体上老板要来把握,具体的地方要细下去。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总是产生断层:老板把握问题,但是不能深入下去,而职业经理人不知道细化,他跟老板一样感性,这样的企业就不行。

企业要以人为本,作为个人,尤其企业中的个人要以企业的制度为本。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感性,但是人的行为要以制度为本,就要转向于理性。

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企业经营中的感性与理性?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只有实现这样的跨越我们才有可能有这样的飞跃,才有可能为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强调“回归理性、怀抱科学”。首先要走向理性,最后还要走向科学。

“只有理性至极才有真正的自由”——这是我在某年春节给很多企业家朋友发的祝福短信中的“理性自由”的真正意义。我们的人不断强调什么?感性,他不断想要有他的自由,而管理就要想办法实现把感性的思想纳入到理性轨道。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感性完全覆盖理性的活动。打、砸、抢——乱套!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杀人犯背后一定有一句话:此人罪大恶极、民愤极大,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后面还要写着:这个人判处死刑,而且要立即执行。什么叫“立即执行”?最快速度!什么叫“最快”呢?这说明他仍然是一个感性。

从管理角度来讲,我不相信“人”的,只相信事实。“人”是帮助我们澄清是非,而不是来搅和的。管理过程中的 “我认为、你认为、他认为”,重不重要?不重要!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但是我们平时在管理过程中,“我以为”讲得太多。我问一个人:“这个事情怎么回事?”一般人会马上说“我认为这个事情是这样的”——开始做梦了吧?开始“发情”了吧?我经常开玩笑讲“停,我根本不想听你做梦,但是要通过你的嘴巴告诉我事实。”这也是佛里面讲过的如是我闻,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进入最高境界、无我境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胜于雄辩,管理不能侃大山。管理跟中央电视台的赵本山、小沈阳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要不要那个东西?也要!但是抓住了要赶快理性化。

德国的哲学家齐莫尔讲过:“科学求真,艺术要求美,法律要求公正。”这个“公正”是跟谁比?我们要跟什么对照才叫公正?制度,制度就是法,以法对照才叫公正,跟人比较那叫公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