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外国白领从他豪华的办公区远望现代私人住宅区。他住在新加坡三年,却从未见过政府廉价组屋里的样子。摄影/
Amrita Chandradas
过去40年,新加坡从第三世界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新加坡也面临一系列现实问题,比如空间、资源短缺、移民问题等。
新加坡年轻女摄影师Amrita Chandradas(阿米里塔·钱德拉斯)将目光对准新加坡高速发展背后所面对的社会危机:公墓被迁、传统逐渐消退、高楼渐渐拔起、城市更加拥挤、仇外心理与日俱增、未来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这些变化纷纷体现在她的作品《6.9》中,藉由作品展现新加坡居民的生活现状,表达他们各种各样的心声。
十字路口下的新加坡
摄影/
Amrita Chandradas
采访/
何伊宁
编辑/迦沐梓
01
14
一个新加坡人远眺家乡的地平线。
新加坡人在适应迅速发展的环境时不知所措,他们看着地平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日新月异、外国人纷至沓来,甚至有时候在当地人眼里,外国人比本国人还要多。新加坡不断经历着这种复杂而巨大的变化,而当地人需要去适应这种节奏。随着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疲惫、受挫的人们被甩在了后面。这个家乡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了。
02
14
87%的新加坡人住在这种政府提供的廉价组屋里。
一个街区内,人们的生活和住处由价格来衡量,
有些夫妻平均要等上4-5年才能搬到新房居住。
03
14
有些人的确选择不改变并按原来的样子生活,他们是新加坡最后一个村落Kampong Buangkok村的居民。近60年来,Awin Bin Yudin一直和他的妻子Salmah还有他们的六个孩子生活在这个村里。
04
14
Nek Nek Lisa也在这个村里生活,她患有老年痴呆,她的女儿搬回来照顾她,女儿说让妈妈搬到现代公寓会让她的病更严重。
05
14
27岁的新加坡白领Liyana Sungep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打量着新加坡城市面貌的变化。
06
14
菲律宾工作者们在义安商场后面的公园休息,周日是他们唯一的休息日。几年来,菲律宾人纷纷来到新加坡,做一些本地人不太愿意从事的工作。这让很多焦虑的新加坡人心中不安,那些网上抵制外国人入境的博客通常就是针对这些菲律宾人的。
07
14
Mohammed Samsuri住在一个45平米的公寓里,家里有他和妻子,还有六个孩子。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他没有工作,所以他对新一轮的人口增长以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工作竞争颇为担忧。照片拍摄的是他和他的三个孩子在他们的公寓外面。
08
14
“我埋葬妈妈的那天,他们告诉我
说
她只能在坟墓里待10年。我怎么能接受?我们都是这座鬼城里行走的鬼魂。” SA在金沙酒店的前面拍下这张照片,当时她母亲刚刚因为癌症去世不久。
09
14
武吉布朗墓地——新加坡经济缔造先驱们大多埋葬在这里。这里也是
中国国外最大
的华人专用坟场,
里面有十万座坟墓。
10
14
掘墓人正在挖掘一块82年前的坟墓。
政府建议把这座墓园的一部分划分出来建一条8车道公路和高楼。
11
14
咖啡山墓碑上找到的照片。
12
14
Lim博士在墓园看望自己的祖先。他有7个直系亲属葬在咖啡山,他担心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些已故亲属了,也担心不能来这里抒发乡愁了,因为这个墓园即将为现代化发展让路。
13
14
在中国鬼节这一天,一位当地老音乐家在武吉布朗墓地抽烟休息。随着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传统祭祀祖先的活动已经淡化。
14
14
道士正在为武吉布朗墓地被掘墓者挖出来的灵魂进行净化法事,然后灵魂会被送入大海,等待重生。
我从未如此接近自己的国家
谷雨:
作为一名在英国接受了艺术和新闻摄影教育的新加坡报道摄影师,最早是什么原因让你重新思考新加坡并开始这个项目?
钱德拉斯:
人们常说“离开让人的心靠的更近”,我之前有近两年半的时间没有回过新加坡。我开始想家,而大部分我对新加坡变化的了解都是通过和朋友、家人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不断地告诉我一些消失的地方,它们正在被人们改造成新购物中心和奢华公寓。
通过对话,我对这些捆绑了我童年大部分记忆的地方的消失感到非常沮丧,我在想我对这些地方的记忆能如何被保留下来,并在未来展现给我的孩子。
新加坡正在迅速变化,我觉得重要的是要看看我的国家正经历着的重要阶段。我此前拍过许多其他国家的照片,但还没有在本国拍过项目,所以这些都是促使我思考新加坡并开始这个项目的原因。此外,这也是我在伦敦传媒学院学习新闻和纪实摄影课程最后一年的项目。
谷雨:
你最终选择通过记录不同新加坡人的故事来讨论这个国家的变迁,借肖像和故事揭示新加坡不同的社会问题,而非从一个故事进行切入。
你在展开项目的过程中都做了哪些调研,拍摄的过程大致如何?
钱德拉斯:
这项研究很简单,主要是与不同阶层新加坡居民的几次对话,这个项目的完成与听他们关于新加坡正在发生变化的看法是不可分割的。此外,我还详细的查阅了许多知名作家和新闻记者,如契连·乔治(Cherian George)等人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 我的拍摄项目涉及面非常广,因而我为此做了好几次实地考察,把相机放下,与人们展开真正的谈话。这些都最终决定了我项目的方向。
考虑到我为作品设定的解构和视觉表达,我不得不在项目拍摄中去到新加坡的很多地区,所以整个过程相当的紧张。我从未如此接近我自己的国家,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情境,并通过不断拍摄和跟进,以及与那些我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人交谈,对我的国家有了更深的了解。
谷雨:
在作品中,你对空间的探讨作为隐形线索一直贯穿其中,你对新加坡日益饱和的城市空间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影响有什么看法?
钱德拉斯:
一个例子是新加坡年轻夫妇想购买自己的住房,一直在土地价格和房产空间上考量,来容纳他们的未来需求,这些年新加坡人时常对住房面积变得更小和更昂贵喋喋不休。我们的土地已经无法满足人口的压力。
第二例子是新加坡人开始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不满发表意见,我们此前从不担心高峰时段火车旅行会有多拥挤,而今天我们不停地谈论这件事,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按时旅行以避免高峰时间。
总之,在新加坡,饱和的城市空间让我们感到手头拮据,因为房地产价格以及与我们这个小岛相关的一切都在不断上升,我们现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城市之一,我认为这应该详细说明它造成的影响有多大。随着政府财政计划的实施,大量的低收入家庭拼命寻求援助以支撑他们的开支。
谷雨:
你选择将《6.9》作为作品的名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吗?
钱德拉斯:
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加坡人的出生率已经下降到世界最低水平,新加坡政府于2013年初通过白皮书(权威报告)宣布,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到2030年新加坡人口须增加30%至690万。6.9正是国家预计在2030年所达到的人口数量,而为了达到这一表征,政府已明确表示,我们将不得不吸引外国人,最终使新加坡成为他们的家园。
正是移民的历史创造了今天的新加坡
谷雨: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民族社会,人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据我所知你的祖先来自印度,他们在很早之前来到了这里,那么能说说你家庭的故事吗,这段历史是如何影响你成为一名纪实摄影师的?
钱德拉斯:
我是来自南印度泰米尔人的第五代移民。我的祖先在1800年代(殖民时期)从泰米尔纳德邦来到新加坡工作,泰米尔语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因此,由于新加坡泰米尔移民的历史和文化,我尽管不是在印度出生,却能流利地阅读并书写我的母语。
我来自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我的父亲在新加坡全国性日报《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担任了47年的新闻记者。他过去常常在夜晚上班,这样他就可以掌握大部分令人兴奋的消息。我出生后,他也很喜欢拍照,受到父亲的鼓励,我从小看着《时代周刊》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长大,所以我猜潜意识中所有这些也许塑造了我今天的形象。另一方面,我也从来不缺母亲的支持。
音乐在我们的家庭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提供了另一个节拍,让我在整个项目中充满灵感。我从小就有这种渴望和好奇心,我想这些因素是成为一名纪实摄影师不可或缺的。
谷雨:
即便新加坡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文化开明的国家,但我相信她也无法避免地遇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也成为人类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你在作品中也提到了排外情绪,能否跟我们聊一下你对这一主题的感受?
钱德拉斯:
这属于全球性的挑战。我们现在正在面对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有许多在自己国家饱受战火蹂躏的难民正在寻求新的家园。虽然有许多国家接收了他们,但也有更多的国家因为自己的恐惧向这些难民关上了大门。我相信那些对外国人持有的敌对情绪更多的来自人们自身的恐惧和狭隘,这也是新加坡正面临的挑战,尤其是从政府发布白皮书,宣布新加坡需要外国人来填补正在减少的人口时起,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
来自菲律宾的本地年轻工人通常每周会在星期日有一天的休息时间,但不幸的是,最近出了几起雇主虐待劳工的例子,因而建立互相支持的互助组织对于这些年轻菲律宾工人来说非常的重要。但有时很多新加坡人却认为这些工人们不能融入本地的生活。
针对这些移民的仇外心理正在不断上升。这些新加坡人忘记了正是移民的悠久历史才创造了今天的新加坡,忘记了正是那些来自印度、孟加拉和中国工人们的不知疲倦才建成了今天新加坡的天际线。这个国家有20万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保姆帮助本地人抚养孩子,组织家务。我在作品中精选了一些有关女性的故事,她们是来自另一片土地的英雄,没有她们,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便是天方夜谭。
谷雨:
你的作品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华人世界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武吉布朗墓地
墓园(Bukit Brown cemetery)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墓地之一,它与华人社会的乡土文化和信仰有很大的关联,你最早关注它的机缘是什么?在拍摄过程中对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华人群体是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钱德拉斯:
武吉布朗墓地是构成《6.9》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十万座坟墓,也是中国以外的第二大华人公墓,很多建设新加坡的拓荒者都被埋葬在这里。这些先人以建造世界著名的教育机构、医院和娱乐场所而闻名,一些新加坡的公路甚至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我们的建国领袖李光耀的姑姑,新加坡首位女医生李珠娘的遗体也被埋葬在这里。
不幸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政府已宣布拆除这座公墓的一部分来修建南北公路,并建议在不久的将来清理这座公墓的剩余部分来修建住宅。 这项决定不仅会破坏拓荒者的休息地,而且会破坏当地人与墓地的情感联系,此外,这里还是一个稀疏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是至少12个物种的栖息地。当在做这篇访谈的时候,已经有4153座之多的古墓被挖掘出来了。
我在记录武吉布朗墓地期间正值中国鬼月,很庆幸地见证了罕见的道教做法活动。我开始理解仪式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挖掘仪式中的每一个对象同时也有一个伟大的,受尊重的象征。由于各种原因,我非常害怕在仪式开始之前去接近,或了解它的意义,然而通过这一项目我跨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我也了解了说不同方言的人和墓地建造风格之间的关系。我还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掘墓人、那些号召政府停止拆除墓地的激进分子、以及通过做法来安抚亡者灵魂的道士。我觉得我更接近了新加坡人的根。与此同时,我曾经错过的那些仪式的意义也变得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