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考试太难,家长怒打12345投诉?!是家长小题大做,还是命题老师不好当? | 特别关注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17-01-18 09:06

正文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上个星期,相信不少老师家长都被这样一则消息刷屏了——“杭州家长因为期末考试太难,怒打12345投诉……”


原来,在刚刚过去的杭州西湖区期末语文考试中,不少孩子都反映“题目太难了”。于是杭州的家长们坐不住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在杭州的家长群内“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今天上午考语文,据说西湖区很多家长打12345投诉考题太难。”


试卷竟然因为太难被举报,这事是真的吗?

 

考试太难,家长怒打12345投诉?!其实更多家长在吐槽……

“试卷一难就投诉,这是真的吗?”

“魔”字的部首是“麻”吗?“绩”的本义是“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吗?“三潭印月”的传说是什么……这是杭州西湖区小学统考的四年级部分语文期末试题,据说,今年杭州西湖区的语文试题难倒了不少学生。


钱江晚报报道,期末考试刚结束,在杭州的家长群内就“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今天上午考语文,据说西湖区很多家长打12345投诉考题太难。”


“难哭了,家长都不会”“做一下才知道孩子们的不容易”“题目太新颖,孩子一下子不能适应”“平时复习时做了很多题,但感觉没有帮助”……在各种社交群中家长们互相抱怨。


有家长尝试去做试卷,却被一道按填空题难住了:“过倦了(形单影只)的生活,我准备出去走走。在一个()的早晨,我离开了()的大都市,来到了()的大海边。面对辽阔的大海,我顿时感到()。”


“试卷一难就投诉,这是真的吗?”有网友质疑。


经过媒体查实,的确有匿名人士拨打市长热线电话,投诉低年级语文考试试卷偏难。但并非像网上流传的那样很多家长都进行了投诉。


第一次命题风格有所不同,老师也很难过

记者采访中发现,三四年级出卷老师外出教研了,无法联系上,但记者联系上了她的一位指导老师,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区内命题已经有10年了,现在还在给五六年级命题。


这位老师说,其实命题老师的压力是很大的,外人难以看到。“给三四年级命题的老师做教研员才1年半,是从一线上来的非常优秀的教师,很努力,她完全可以带一二年级的教研。”


这位特级教师说,徒弟第一次命题,考分比较偏低了点,她很难受,待在办公室里一直哭,不想回家。“考得太好了不行,考得太低了也不行,命题老师不当好。”


“我们出题,总体上要把握命题方向,我徒弟从一线上来后,我带了她一个学期。她是一个新人,命题风格可能跟原来的命题老师不一样,但我知道她出的题很灵活,如果学生不适应,可能考不了高分。”这位语文特级教师说,课文背背、词组组就能考高分,说明题目不够灵活,“我相信,她会顶住压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她需要时间。”

 

是家长小题大做?还是命题老师不好当?

看到这则新闻,不少网友都感触颇深,不知道您怎么看?

题目确实难了点,自己也是做不出

“讲真,我确实不知道三潭印月的传说。”网友bbbbb这样说道“我感觉我小学都毕不了业啊……”网友Amy朱阿敏敏同样感觉试题很难。“简直不能愉快过年了,难道夸张!”


网友冰冰则留言表示:“爸爸是退休教师,给他看了试卷。爸爸说从出的题目来看,出题老师仍然是少了点经验。”


现在的家长太焦虑了,命题的事情都要管?

 “看到这条信息,真的是‘醉’了。考试太难要投诉,以前真的没怎么听说过。”看到这则新闻,有网友这样留言。


不少网友看到之后,都表示现在的家长“真的是太焦虑了”。“又不是高考,而且题目是面对所有人出的,要不会都不会。”网友“嘟妈”这样表示。


“我小时候就喜欢做这些灵活的题目,考你的知识面和应变能力,靠死记硬背就能做的题目有什么意思。”虽然有网友表示自己被难倒了,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的题目才能考出能力。


网友chilly是宁波的一位小学老师,“总体看下来感觉题目很是灵活,但并不能说特别难,现在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运用,家长们的反映太过激了,孩子学知识不能只看成绩,让孩子学会另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个收获。”


家长的压力在于“小升初”

“家长的焦虑,说白了,主要是源于小升初压力所迫。”杭州的一位老师在文章中解析了杭州家长的“焦虑”原因所在,“优质民办初中入学报名的首要条件,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不得出现‘合格’成绩,必须要每门都优秀。在人人争进名校的大背景下,家长把分数看得比天大,一旦孩子回家‘吐槽’题目难,家长就‘搁不牢’了,于是,一激动就把矛头直指命题的老师:‘缺乏同情心’。”


“什么时候小升初实现划片招生,中国小学生的应试教育就能得到比较好的遏制。否则,应试低龄化,永远无法避免。”这位老师说道。

 

没有一个命题者,是存心刁难学生和家长的

虽然杭州西湖区的卷子难度引起了争议,但相信命题老师也并非有意的。


“出好一张卷子,比办一场春晚还难。”张祖庆老师做了多年的命题老师,他在文章中这样评论:“我想负责任地说,没有一个命题者,是存心刁难学生和家长的。”


曾参与过高考命题的陈老师曾经笑称:“要吐槽也要体谅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人人都可以吐槽,但是不可能人人都能当得了命题人。”


其实,命题老师也有命题老师的不易……


看看张祖庆老师怎么说:


一到期末就紧张,命题人也怕成“网红”

别看教研员平时对一线教师的课评头品足、说三道四,一到期末,尤其是要组织统考(或“调研”),就会处于一种莫可名状的焦虑之中。


这些年网络不断曝光、无限放大命题中出现的问题,让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言不合就举报”的网络怪象,让人不寒而栗。每到期末,大部分教研员就会处于一种临战状态,怕自己一不小心成为“网红”。


命题要素要把准,众口难调求平衡

由于一张卷子考几万学生,题目出得太浅,名校或(质量高学校)的老师不高兴,埋怨卷子无法衡量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出得太深,薄弱学校老师不高兴:“你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吗”?命题以课本为主,容易导致死记硬背、把语文教死了;以课外为主,容易让一线教师不认真教语文课本。深了不行,浅了不行,太死不行,太活不行,这不深不浅不死不活让所有的老师叫好的卷子,真的好难出!


孤军奋战求保密,一人要出两三份

加上很多时候,出于保密的需要,往往是出卷者孤军奋战,有时甚至一个人要出两三份卷子。


我曾经开玩笑说,出一张好卷子,真的比带千军万马还要难。常常是彻夜难眠,一道题翻来覆去好多遍、甚至马上要付印了,又想到更好的呈现方式,于是又改。直到筋疲力尽、焦头烂额。


个中滋味,不足为外人道也。


出好一张卷子,比办一场春晚还难

事实上,一个人的思维常常是有黑洞的,突出了某一点,另一点也许就会有所忽略。有时,百密一疏,常常校对二十几遍,还有疏漏。


如果命题者细心一点,也许会出好卷后,托外省信得过的校长朋友,找几个班级预试,分析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等指标,然后修改,再预试,再修改,最后测试。初卷的过程,就跟《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中的虎斑猫一样,死死活活好多回。


一张卷子,既要承载命题者的导向,又要满足孩子、家长、教师(现在加上媒体人)的胃口。真真比导演一场春晚还难!

 

命题能力是老师的基本能力,每道好题都是老师的积累

虽然,不是每位老师都需要去参加高考命题,但对于老师来说命题都是一项基本能力。“‘不会命题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的说法或许有些绝对了,但命题能力也的确应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就像老师要会备课一样。可数年来的统一考试,甚至统一发放单元训练题,剥夺了老师命题的权力,很多年轻老师不会命题。”孙老师这样说道。


其实,或许每位老师都不妨锻炼一下自己的命题能力,让自己能够更好地“服务”孩子!


明确命题目的

首先要明确命题的目的,我们知道,升学考试,如高考或中考,是为了选择优秀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因为这样的试题重在甄别,当然相对难度会大一些,否则无法进行区分。


而我们日常的考试,如期中考试、单元考试等,应重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而改进教学,也由此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这样的题目其重心应该在检测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上。


并且,期末考试卷是一份高水平的试卷,命题老师必须要熟悉课标、把握教材、了解学情,特别是对教学的难点、重点深入研究,并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


不同题型有技巧

第一,选择题中避免过多出现选择错误答案的问题。常常见到选择题中有的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选项中错误的是……”或者“下面答案中不正确的是……”,偶尔有几个这样的题目也未尝不可,但我发现,学生做题的时候,常常会忽视了那个“错误”或“不”字,直接就奔着“正确”的答案去了,造成背离正确答案。一个两个这类题目还不会影响大局,但这类题目多了,就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总是在强化“错误”的和“不正确”的答案,学生头脑里就需要不断记忆“错误”的知识,起不到积极正向的作用,反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麻烦。


第二,试题主干的表述要准确到位,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要玩文字游戏。有些问题明明很简单,可以一句话说清楚,但题目非要将其变成很绕口的表达,甚至是莫名其妙句子,让学生“雾里看花”总也看不透,给学生带来读题障碍,影响学生答题。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命题,清晰准确的表达题意,让学生尽快读懂题目并能进行思考回答,才是以人为本。


第三,材料选择要恰当有效。有不少学科的考试题中,通常会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中的案例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这本是联系实际、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问题,但却常常遭遇“材料”和“问题”脱节的现象,也就是说,给出的材料跟要回答的问题没有必然联系,假如抽去“材料”,照常可以回答问题,那“材料”的作用何在?假如是无效的材料生拉硬拽的加进题中,势必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四,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考题。有些文科考试可能会有些死记硬背的问题,比如对某些古诗词的积累就需要背诵,但对理科来说,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如有些重要的概念或公式当然需要记忆,但关键还是怎么应用。可以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应用概念和公式解决问题。


原创题目都来自平时的生活积累

“在命题老师王老师的报告中,有很多让人佩服的——首先,做生活中有心人,有感而编,王老师结合自已的经历,向我们说着她得意的一个个原创试题都来自平时的生活积累。从刘翔的110米跨栏中,从奥运跳水打分中,从汶川地震中,从QQ等级中发现试题;而且,已经做外婆的王老师,运用电脑编制试题,对钟表,统计图,各种图形的熟练让我们惊讶。听了王老师的原创编题经历,试题积累方式,深切感受到了她的细腻,她的敏锐,她的睿智。”


好的试题,来源生活。关注社会中的每一个大事、小事;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可能成为你积累试题素材的灵感。

 


本文编辑 | 赵天骄

责任编辑 | 赵天骄


参考文章 |

祖庆说 《[命题者有话说]“一言不合就举报”,出一张好卷子,比办一场春晚还难》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就给小编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