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红海的美军为何会痛击友军? ·  昨天  
每日人物  ·  一键扫码,揭开2024年国产剧的秘密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拿到拆迁款,又迅速返贫的人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工作场所的政治分歧 | 刊中人 ·  4 天前  
每日人物  ·  上万元的MiuMiu,拿捏普通女孩的千金梦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朱鹮 重返自然丨图片故事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03-03 20:03

正文

德清县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今年还在室外安装了一处大屏幕,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播放朱鹮在野生环境下的繁育过程


随着国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多以及在人工饲养、野化培训和野外放飞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陕西、河南、浙江这几年来也在逐渐加大朱鹮野化放飞的力度。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让一度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能够真正重返自然


朱鹮体态秀美典雅、性格温顺,被誉为“东方宝石”,我国民间把它看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历史上,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3年,朱鹮首先在俄罗斯踪迹全无;1975年,朝鲜半岛最后一只朱鹮消失;1981年,日本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决定把最后六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但因为种群老化始终未繁育后代。


1981年,我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发现四只成鹮、三只幼鹮,这是当时惟一的朱鹮野生种群。这七只被发现的朱鹮也成为全球拯救朱鹮的最后希望。


经过三十多年的抢救性保护和繁育,我国朱鹮种群数量从七只发展到两千余只,并在国内的陕西、北京、河南、浙江和广州等省区相继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和野生种群。此外,我国的朱鹮还先后走出国门,前往韩国和日本安家繁衍。


2008年,浙江省德清县从陕西省楼观台引进五对朱鹮,开启浙江朱鹮人工迁地保护以及野生种群重建工程。时隔八年多,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达222只。2014年11月,33只朱鹮被野外放飞,这也是朱鹮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首次放飞。


浙江是朱鹮在中国的历史分布区,但20世纪50年代末灭迹。朱鹮在野外生存对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尤其是野外繁殖孵化更难。2008年,浙江选址德清县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引进朱鹮,也是因为考虑到这里是生态多样性保存最为完整的天然湖泊湿地,有利于朱鹮的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图为游客在下渚湖坐船前往朱鹮岛


2016年11月15日,经过身份验证后,浙江省德清县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的20只朱鹮,启程前往四川省峨眉山景区安家。此次的西迁地四川也是朱鹮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唯一分布区。人工迁徙至峨眉山的朱鹮,除了来自德清外,还有来自河南董寨保护区的10只以及陕西楼观台20只。大规模种群数量的引入,将有助于朱鹮在四川的野生种群重建。


随着国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多以及在人工饲养、野化培训和野外放飞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陕西、河南、浙江这几年来也在逐渐加大朱鹮野化放飞的力度。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让一度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能够真正重返自然。


繁殖期,朱鹮会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饲养员在对朱鹮卵进行编号,以便确定朱鹮的谱系。2015年,在浙江大学的帮助下,德清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的所有朱鹮都进行了谱系坚定,每只朱鹮及其后代都有了自己的家谱和身份信息


饲养员正在对一只出生一个月左右的朱鹮幼崽进行喂食。灰色绒羽的雏鸟就像一只丑小鸭,经过两个月的生长,朱鹮幼鸟将蜕变成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白色羽毛的美丽天使


饲养员在安慰一只患病康复的雏鸟。虽然从出生开始,朱鹮就一直依赖人类,但从最终野化放飞以及自然繁育的目的考虑,研究人员更希望朱鹮对人类社会保持疏远甚至是惧怕,这对朱鹮的野化放飞而言,是一种种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德清33只朱鹮在2014年11月野化放飞,但第二年的繁殖季,在自然孵化状态下只存活了一只。到了2016年4月,随着朱鹮对野外的逐步适应,这一情况有了突破性进展,先后有10只朱鹮成功孵化并存活。在野化放飞的繁殖季,许连松每天都要对朱鹮的繁育情况进行巡查,为了记录野外繁殖的全过程,中心还在朱鹮巢外安装了探头进行24小时监控


许建强是当地的一位村民,2013年进入中心负责朱鹮饲养。目前中心饲养员有5人,除了照顾朱鹮,他们还要配合浙大专家,做好朱鹮日常生活的记录


负责饲养的许连松在野外一处池塘为野化放飞的朱鹮投放食物。放飞之后,为了能让朱鹮逐渐适应自然环境,还需要人工投食进行辅助


朱鹮在放飞前,都要从原先的小笼舍转到大笼进行野化训练,在这个模拟的野生自然环境里,除了人工投食外,其他人为干预的因素都将减少。图为德清第二批14只准备放飞的朱鹮,已经在这里适应了将近一年,待林业部门批准后,他们也将真正重返自然


图、文 项飞

编辑 方迎忠 郑洁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