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清华海外名师讲堂第250讲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与生物工程系教授、怀特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创始成员
哈维·洛迪什
(Harvey Lodish)
发表了题为“
以疾病治疗为使命的新技术与创建成功的生物技术公司:一段个人历程
(New Technologies and Building Successful Biotechnology Companies to Treat Disease: A Personal History)
”的演讲。清华大学副校长
王宏伟
出席活动。基础医学院院长
李海涛
主持活动,
程京
院士、
张林琦
教授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作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泰斗,哈维·洛迪什教授不仅在科研与产业转化方面成绩斐然,也以其卓越的教育影响力享誉全球。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率先解析血细胞分化与脂代谢调控机制,其突破性成果为贫血症、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他培养的两位博士后荣获诺贝尔奖,六位门生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或医学院院士,可谓“院士中的院士”。其主编的《分子细胞生物学》被全球百余国家奉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教材。正如他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下一代科学家的潜能。”他深信科研精神的传承与育人同样重要,始终致力于在教学、指导和学术领导力中激励年轻人投身科研与创新事业。
讲座中,哈维·洛迪什系统回顾了过去半个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进程,并结合自身在科研与创业中的丰富经验,深入解析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所面临的挑战与关键路径。他强调:“任何疾病疗法的开发都离不开商业公司的参与,这一过程依赖于科研人员、临床专家与投资人等多方协同。”以健赞公司
(Genzyme)
为例,洛迪什详细介绍了团队如何通过糖工程技术开发出治疗戈谢病的酶替代疗法,并强调了专利保护、融资机制和临床路径设计在转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此外,他还介绍了近年来参与创办的特瓦德公司
(Tevard)
与塞伯鲁斯公司
(Cerberus)
在单倍体剂量不足与免疫耐受治疗方面的前沿探索。在报告中,洛迪什教授还穿插总结,分享了多项关键见解,包括: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的转化机制、生物医药公司建设的典型案例、剑桥地区生物技术生态圈的形成,以及高校推动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讲座结束后,王宏伟与洛迪什、李海涛展开圆桌讨论,围绕“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与挑战”、“罕见病研究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以及“青年科学家的跨学科发展路径”三大议题深入交流。在讨论中,洛迪什指出,AI驱动的药物发现平台和全球患者注册系统将有助于显著降低罕见病疗法的研发成本,加速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他还强调,科研人员应不断拓展跨学科视野,善于“用工程师的逻辑解决生物问题”,以在快速演变的科研环境中不断开拓研究边界。
王宏伟指出,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研本身,也离不开对研发质量的严格把控。他鼓励年轻科研工作者在面对复杂问题与多元选择时,始终保持内心的热爱与方向感:“当你真正面对需求时,就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要跟随内心的声音即可。”
讨论结束后,王宏伟向哈维·洛迪什赠送了清华海外名师讲堂纪念牌。
作为“海外名师讲堂”系列的一讲,本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清华大学持续推动高水平国际交流的战略眼光,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与未来思维,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体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清华大学医学院、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国际处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来自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药学院、生命学院、附属医院等院系师生百余名人现场聆听演讲。
清华大学“海外名师讲堂”是汇集清华大学高端国际交流资源,面向全校师生开办的高层次、前沿性、成系列的海外人士演讲系列,自2007年至今共举办250讲,设有“全球领导力”和“前沿科技”两大系列。演讲人汇集诺贝尔奖得主、著名学者、外国政要、知名大学校长、跨国企业高管等名家名人。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更改推送机制了,不是星标的订阅号,收到推送内容的时间会有延迟,甚至根本无法收到最新推送!
不想错过FRCBS最新资讯,快来设为
星标
吧!
方法超简单,只需3秒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