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太极拳的人中,青年、中年渐渐多起来了。其中单纯为强身而来的,只是少数。大多是仰慕太极拳有极为高深的技击内容,想攀登这一高峰,看看它的究竟,想有朝一日成为当今的“杨无敌”。在所有学太极拳的人中,这仅仅占很少数,但继承、发展太极拳的希望,却只有他们。
要想学到太极拳技击方面的内容,除了强调要有真传,要拜明师学到高质量的拳架之外,还得在理论,不断深入研究。这就要认真对待拳谱。
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学太极拳时,总希望找到太极拳拳谱,我也不例外,好像以为有了拳谱,就是“真传一张纸”,就叮以按自己的理解,学好太极拳了。
记得当年自己得到拳谱的时候,真以为其中的道理,都能懂得了。因为有文化,会识字,哪有不懂的道理?谁知学了十多年拳之后,如梦方醒,才知道拳谱上写的,是有功夫的人对功夫的记录。没有功夫的人,即使天天读拳谱,也依然拳是拳,谱是谱,并不相等,也未必相通。即使文化程度很高,未得明师真传,或者实践功夫不够,是学不懂拳谱的。
有了拳谱,容易使你犯自以为是的错误,助长你的主观主义。不如多亲近良师益友,教诲切磋,更为有益。
如此说来,拳谱岂非多余?不,我是说初学拳的人,不可能理解拳谱,“入门引路须口授”,还是找老师具体指教,对症下药,才是上策。
前人写拳谱.难免有用词含混之处,如果只从字面上去解释,是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的。例如“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两句,各家的解释,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原因就在于拳谱未对偏沉和双重这两个名词作注解。对随字的含义,也有人说是好,有人说是病,究竟听哪一家的解释呢?此外,对“刚柔相济”的理解偏差,也导致了不松不柔的痼疾。文化浅深有异,人的智慧不齐,本不能强求一致,但关键在于拳谱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练拳的指南针。一句的误解,甚至一字的错解,就会误入歧途。例如:很多人就因为误解了掤劲的掤字,以“顶”为“掤”,用力去架住、抗住对方,就会贻误终身,成就不大。古人写拳谱,本是对功夫的正确记录,并不是给后人写的语文教材,无奈后人懂语文的多,懂功夫的少,既未得到功夫上的真传正授,就难免不主观主义地对拳谱乱解释一通。这大约就是现在的太极拳成了千门万户的原因。
其实,拳中的道理并不神秘。在拳谱上,本来也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只因我们功夫不到,才如雾里看花,总隔一层。我一再强调,太极拳不是常识,更忌拙力(硬力);而是要丢掉常识和后天的拙力,才能去学到的智慧。可一般人总是用常识的眼光去看它,先就自己带了有色眼镜,哪里还能见到太极拳的真容!又不愿去深究“舍己从人”的真义。以主观代替客观,以力量代替智慧。看到你一脑袋的主观,一身的力气,太极拳早就隐藏到更为虚无飘缈的地方去了。性格上如此粗糙,又怎么可能去寻得细致的太极拳的踪迹?
谁是拳谱最有权威的解释者呢?这正是我们要找明师的理由。
张义敬
有很多人知道他,他就是《太极拳理传真》的作者。现在还有很多人想了解他的现状,了解他真实的太极修为。因为张义敬老师为人比较低调,除在《太极拳理传真》再版时增加几篇文章外,再没有关于他的任何宣传和消息,所以首先我可以告诉那些关心他的读者们,
张义敬老师还健在,身体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说:“还可以。”他老人家今年85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谈吐风趣、妙语连珠。只是和前几年比起来有些衰老,背有些驼。他老人家自己说:“腿上没了力量,精神在走上坡路,可身体在走下坡路。”可是推起手来,仍是收放自如,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