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姓氏拼音排序)
毕国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电生理、光子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计算模拟等多学科手段揭示认知与思维的神经基础。
程和平,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主要研究方向为细胞钙信号转导和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
谌小维,第三军医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从神经环路-细胞-突触多尺度水平探索大脑皮层处理感觉信息的规律。
陈忠,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组胺和组胺受体对缺血性神经损伤作用及机制,以及癫痫和慢性神经痛的发生和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
陈炜,南方科技大学。主要从事系统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的研究。
畅君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分子调控机制,特异性靶向脑血管的脑疾病药物研发。
段树民,浙江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
高天明,南方医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损伤与修复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以及突触发育和可塑性分子机制研究。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要从事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和神经保护研究。
孔令杰,清华大学。主要致力于开展跨学科分析仪器的研究。
李武,北京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用神经电生理和心理物理的实验手段研究视觉信息加工和知觉学习的神经机制。
李婴,香港城市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可塑性,以及各种神经疾病的动物模型。
李毓龙,北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开发新型成像探针,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以及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光学与光学分子成像研究,以及脑功能与结构的光学成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任长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机制及神经保护研究;低氧/缺血预适应脑保护机制研究。
舒友生,北京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脑皮层网络电活动与脑高级功能。
盛兴,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制备、集成和表征新型的半导体光电子微纳米结构与器件,用于新能源以及新型生物医疗技术。
王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体温和植物神经系统调节的中枢神经系统环路。
徐富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嗜神经病毒的环路结构与功能可视化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发。
禹永春,复旦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皮层神经突触环路发育。
张旭,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感觉神经环路和相关疾病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
朱英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成瘾和抑郁症的神经环路机制。
张力伟,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主要从事颅底脑干复杂肿瘤的临床诊疗及相关基础研究。
张嘉漪,复旦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环路的发育、功能和疾病状态下的修复。
周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元线粒体和内体/溶酶体等细胞器的轴浆转运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再生的关系。
Michael Lin,Stanford University。主要研究方向为将生物化学和工程原理应用于蛋白类工具的开发并进行成像和控制生化过程的研究。
Jorge E. Quintero,University of Kentucky。主要研究方向为深部脑刺激疗法的评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