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医药产业并购重组市场十分活跃。既给投资机构提供了新的退出渠道,打通“募投管退”的堵点,也助推相关药企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随着鼓励上市公司开展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政策陆续落地,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从VC(风险投资)投资主导向并购主导模式的范式转移。
作为VC投资时代的主要产物以及主力担当的Biotech企业,角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金存量有限的挑战会不会迎来新的转机?Biotech企业未来何去何从?
回顾2024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一开年便透露着不同的味道。2024年1月5日,跨国药企诺华以35亿美元收购中国公司信瑞诺医药,以加强其在肾脏领域的布局。同月,医疗器械龙头企业迈瑞医疗以66.5亿元人民币并购科创板上市医疗器械公司惠泰医疗。2月,中国医药和重庆医药两家龙头医药流通企业推动合并,两家医药商业龙头一旦合并成功,将成为中国医药并购史上金额最大的一笔交易。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医药产业已经开展超过15起并购。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史上并不缺乏并购案例,但如此频繁而又大规模的并购却是前所未有。
这些现象的背后,揭示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产业经过20多年以仿制药为主的发展,2015年左右随着药品和创新药审评审批标准提高,带动了对创新药的大量投资,以创新药为主的Biotech产业进入井喷式发展,我国医药产业也开始进入以创新药为主导的发展时期。经过近1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Biotech公司已经超过1000家。虽然这个时期对产业收入贡献最大的仍然是仿制药,但从声量和行业影响力角度来看,Biotech企业是这个时期毫无疑问的主角。
古老的中式哲学有言:“日满则仄,月满则亏,器满招覆,盛极必衰。”西方反应新科技发展规律的“高德纳曲线”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一直站在舞台中央但创造力与影响力价值不相匹配的Biotech企业,很快在2021年伴随着资本周期的调整开始进入发展低谷,凭借此前在资本热潮中融到的存量现金努力撑过一两年后,便陆续有Biotech企业宣布倒闭或者选择转型。
随后不久,产业发展的齿轮又开始转向利好Biotech企业的另一边。其背后的产业逻辑是——Biotech企业并非没有价值,而是部分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需要出清,拥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企业,其研发管线也需要时间来转化为可商业化的产品。如今,经过3年多的估值回调,Biotech企业特别是那些拥有不错管线的企业,价格已经触底,且这些企业的管线进展也比之前更加接近商业化阶段。对于有实力的买家来说,这些Biotech企业极具吸引力。同时,医药产业的传统增长手段逐渐式微,并购重组也成为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进一步升级转型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并非中国市场发展的特例。以美国市场为例,上世纪80年代股灾爆发后出现了大量的便宜资产,美国的并购基金趁势崛起,而今市场上鼎鼎有名的KKR、黑石集团、凯雷集团等几乎都是在那个时间成立并推动超大规模的并购,从而成长为今天的资本大鳄。
无论是基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内生逻辑还是全球市场发展规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都走到了并购这一步,中央支持并购政策的陆续出台可以说是对时代趋势的呼应,助推产业加速转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如果能够把握好这次机会,将能把行业格局提升一个档次,进入新的竞争格局。
编辑:陈慧君
来源:《医药经济报》2025年第1期
版式编辑: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