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喵编和大家聊了英国战列巡洋舰在英国和日本海军手中的不同表现。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可分为一战和二战的不同时期看。首先看一战期间。英国在日德兰海战中一下被击沉了“不倦”号、“玛丽女王”号和“无敌”号三艘战列巡洋舰。这三艘战巡被击沉的方式如出一辙,都是被德国战列巡洋舰在远距离上发射的大口径穿甲弹,从顶部贯穿炮塔顶部装甲和甲板下的水平防御装甲。穿甲弹直接引发炮塔下弹药库底部殉爆。在海战中,英国“狮”号战巡也遭受了类似伤害,是炮塔指挥官在阵亡前一刻紧急命令向炮塔内注水,才避免了“狮”号的殉爆沉没。
英国“狮”号战列巡洋舰
这些事实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英国战巡只重视了敌方舰炮的水平射击。而随着舰炮射程的不断增大,战舰必然要面临大口径穿甲弹的大落角射击。英国设计师没能及时转变思路,这才造成了英国战巡的巨大损失。相比之下,德国战巡的防御能力堪比英国战列舰。“吕佐夫”号在遍体鳞伤的情况下仍能勉强不沉,最终被己方战舰用鱼雷击沉。
这就带来了第二层问题,那就是英国海军自身管理水平的问题。事实证明,英国火炮的发射药极为敏感,一旦被点燃后不是燃烧而是爆炸。更重要的是,英国炮手存在为提高战斗力而漠视安全的问题。在战斗中,他们不仅将发射药的金属包装筒打开,而且还让弹药输送通道的安全舱门处于敞开状态。这就造成了一旦炮塔被击穿,爆炸烈焰会迅速点爆炮塔底部弹药库中的发射药和炮弹。
德国“塞德利兹”号战列巡洋舰
在1915年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德国战列巡洋舰“塞德利兹”号的炮塔被击穿,但却没有出现弹药殉爆。这是因为德国发射药较为稳定安全。但爆炸引发的大火却让德军伤亡较大。之后德军采取措施隔离了弹药库和炮塔,并用金属容器贮存弹药。之后的日德兰海战中,“塞德利兹”号的炮塔再次被击穿,但扔能保持着一定战力返航。
一战给英国留下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但是英国却没有完全意义上接受教训。设计于一战期间“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吸取部分日德兰海战的教训,但却没有根据新出现的情况和技术进行大改装。最终造成该舰舷侧装甲被“俾斯麦”号轻易击穿。最终,该舰仍然没有避免弹药殉爆。与此相比,设计早于与“胡德”号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却有过两次大改装。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二战前曾经被视为是最强大战巡,结果刚一战斗牛皮就被戳破
如果“胡德”号的改装能早些实施,在动力和防护上得到加强的“胡德”号就有可能与“俾斯麦”号一战。至少不会出现如此悬殊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