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煜明/蒋佳霖/徐聪/雷雳/陈冠呈/洪依真
来源 | 兴业计算机团队(ID:xyzqjsj)
春末夏初,有幸到传说中“创新能力仅次于美国”的以色列调研学习7天,大大小小的公司看了近20家,虽然每家都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但烧脑了这么多,总是萌生出很多感想,简要地回顾归纳一下。
关于以色列和犹太人,已经有很多推崇溢美之词,重视教育啊,创新能力强啊等等,这类说法在本篇里就直接省去了。
当然也有负面评价。之前就听一位上市公司领导抱怨过:都说去海外收购,你去以色列收收看,犹太人找个咖啡馆,随便忽悠你一个小时就卖个一个亿的皮包公司给你,看你敢买吗?
不神化、也不妖魔化以色列,本篇尽可能从客观中立的角度来分析以色列的商业环境、企业特点以及对产业趋势的想法。
按惯例,先给出本篇的内容摘要,包括:
1. 以色列创业公司特点:
(1)初创多;(2)技术流;(3)傍大腿;(4)军转民;(5)估值高
2. 智能驾驶与Mobileye
3. AR与Realview
4. 金融科技
5. 总结:觉得以色列像《人民的名义》里的谁
(1)初创多
我们所见的企业里,除了一小部分是知名上市公司外,多数都是初创型公司,大致的画像是:成立时间在三年以内,产品刚投入市场甚至还只有产品原型,目前刚刚有收入甚至还基本没收入,做了一轮融资(融资可能还是来自政府扶持基金)。据说以色列现拥有近6000家创新科技公司,初创企业总数仅次于美国硅谷,创业密度世界第一。
这么强的创业氛围,全球来说可能也就美国和中国也如此强烈。而且,相比中国的创业者多数是80后甚至90后,我们见到的以色列创业者几乎各个年龄层都有,有些甚至已经白发苍苍,很多都是连续创业者——做好一个,卖掉一个,然后再做。
当然,以色列初创公司多的另一个原因,是以色列稍微做得大点的企业,都会选择把总部搬去美国(我们见的公司也有好几家是以色列+美国双总部),以色列本身就相当于一个孵化器了。
(2)技术流
就像马云所说的“哪里有抱怨,哪里就有商机”,中国的创业者的初衷往往是需求驱动,开场的第一句往往是“我发现最近打车特别难/小孩没地方玩”,所以做了这个创业项目。
而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往往是技术驱动的。比如一家做钙片的公司,最初想法来自小龙虾换壳只需要三天,原因是其吸收钙很快,于是研究了其原理并应用其研发出种新的钙片来。
有时候我甚至感觉,他们是先琢磨出个黑科技,再去想如何找到应用场景去赚钱。比如有个产品可以把空气中的湿气转化为饮用水,技术是很酷,但在大部分地区都用不上,真缺水的地方空气中的湿气又很有限。
抛开那些自己创业的企业,IT巨头公司们也都在以色列设有分支。目前有300多家跨国公司在以色列设了研发基地,包括谷歌、Facebook、微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等所有IT巨头。像英特尔的迅驰和奔腾4处理器据说就是以色列基地研发出来的。
当然,我并没有任何鄙视中国的创业者的意思。我认识很多创业者,初次创业也是技术流路线,到第二次以后才转向无关技术的实用主义。这里有大家都知道的很多原因,这里不展开说了。
(3)傍大腿
这年头中国的互联网创业企业,如果没有个几十万日活,都不好意思拿出BP来。这在以色列很难看到。以色列的创业企业,几乎都是做2B生意的。那些做医疗、金融科技、智能驾驶、农业、化工的公司大多都是2B的。
而做2C的也都选择把框架搭起来以后就卖掉。比如QQ的鼻祖ICQ就是以色列人1996年做出来的,做了两年做到1000万用户就4亿美元卖给美国在线了(当然当时1000万也不算少);众包地图的龙头Waze,也是做到4400万用户就卖给了谷歌;号称Skype杀手的Viber三年做到了月活1个亿,算是这几个里用户最多的,最终也选择了9亿美元卖给乐天。多说一句,那个16年7月被巨人网络44亿美元收购的Playtika,其实早在当年成立8个月时,就被卖给了美国博彩巨头凯撒娱乐了。
这里的原因,首先是2C的公司普遍诞生在人口基数比较大的国家,有个巨大的内需市场作为基础发展壮大,再对外拓展版图(感谢中国十几亿的人口基数,造就了这么多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当然我觉得也不仅是人口基数的问题。如前所述,以色列公司稍微做大点都会搬到美国去,很多以色列公司都是把美国市场作为基石市场来开拓。我也和Nexar、Inversst.com等几家互联网企业高管探讨过,是否考虑像中国互联网公司那样烧钱买用户,以实现网络效应,但他们显然不想这么做。
我理解核心原因在于以色列人更根深蒂固的想法是,把一个创意或技术付诸产品,然后傍上大树去进一步发展——或者是2B模式向其提供技术或方案,或者是直接卖掉。这样的方式虽然无法成就超大型公司,但对于连续创业来说无疑周转更快。
我之前看过些北欧公司,也是类似情况,常有黑科技的技术型公司,但本土市场太小,只能靠傍大树。无独有偶,Supercell被腾讯86亿美元收购84%的股权,和mobileye被英特尔153亿美元收购,是近年科技行业最大的几个收购之二。
当然,以色列和北欧不同在于,北欧其实之前还有理想培育大公司的,诺基亚、爱立信都曾是各自领域的全球龙头。在前些年,因为爱立信和诺基亚的过分强大,大部分精英都在这两家工作或围绕其周围,反而是这两年诺基亚衰败后,一批人被迫另起炉灶反而造就了大批新锐企业。不像以色列,似乎从来都没有过远大理想,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特别龙头的企业造成虹吸现象,创业创新的积淀更久远。
(4)军转民
以色列自建国以来就被信仰不同的异族环绕,多次被试图扼杀在襁褓。因此全民皆兵,是的,全民,不仅每个成年男子都得服兵役,女子也不例外(以前只知道韩国所有成年男子都得服兵役,已经觉得很拼了)。加上一直有强烈的紧迫感,军队必须持续研发新技术投入实战,军方积累了大量有意思的技术。当年轻人们退役后,军转民就会成为很重要的创业出发点。在我们看的企业里,有不少技术的来源都是军转民。
举个有意思的例子,当时我们在行程中,看到高压电线上有很多黄色的球,很奇怪是什么东西,猜了好久也没猜出来。最后翻译告诉我们,是因为无人机灌溉在以色列很普遍,为了避免无人机撞上高压电线,才搞了这些标志物。事实上,以色列最初搞无人机就是出于军事需要,为应对频繁发生的武装冲突,对于以色列来说,价格便宜而性价比高、又能降低伤亡率的无人机无疑是最佳选择。而后无人机技术就成功地军转民,普遍应用到了农业灌溉。
甚至在以色列有这么种说法,创业最成功的人,是服兵役6年的人。因为强制兵役的时间是男生3年,女生2年。如果能服役到6年,必然是有一技之长,而精力又还相对旺盛。如果是科技方面的能力,就能在退役后创业时发挥出来了。(这说法也不一定对,赛诺龙的董事会主席在军队服役了17年,最后成功做了2家公司上市,还投了很多企业)
(5)估值高
有朋友说几年前Mobileye刚上市时就去看过,觉得估值80多倍PE太贵买不下手,结果没想到过了几年英特尔以比当时还贵2倍的价格给买了。(当然这几年Mobileye业绩也增长得非常漂亮)
Mobileye还算是好的,好歹是有估值可看。我们这趟看的大部分企业,且不说没有利润,连收入都基本没有,放在国内,好歹还可以按用户数估值,但这些公司大部分2B,连用户也没有。但估值动辄几千万美金,甚至几亿美金。
有一家企业,在说出自己估值时,大家都忍不住流露出惊叹的表情。但这时老板淡定地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Don’t be misguided by my humble outside”(别看我姿态低,就误以为我不牛逼)在风投盛行,天天买买买的氛围下,可能创业家们都已心比天高。尤其各大IT巨头都在以色列有分基地,买买买也很方便。因此,不是土豪,就别去以色列看企业了。
智能驾驶是以色列创业企业的强项之一。这次我们看的企业里也有好几家是聚焦在这个领域的。
我个人感觉,以色列企业在这块的主要技术能力是在视频识别方面,在这块他们的积累时间都比较长。中国企业这两年其实发展迅猛,技术实力上未必差多少,但在方案的成熟性、稳定性上可能会有差距。
最受瞩目的当然是Mobileye。在与其领导餐叙交流时,我主要关心几个问题:
a). 为什么Mobileye始终坚守单目摄像头
各大企业都为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哪个代表未来方向争得不可开交,Mobileye作为龙头,我很好奇居然一直坚守于摄像头,还是单目摄像头,到底是怎么想的。
但事实上Mobileye并不是没看到摄像头的缺点与其他方案的优点,他们也知道几种结合才是最完美的,但目前对于ADAS来说,单目摄像头方案就足够了,未来如果真的搞无人驾驶,肯定要上多目,比较合理是8个摄像头(前面3个,两边各2个,后面1个),他们早有技术储备。
当然,我不排除他们只是这么一说,实际上还是有路径依赖,真到多目时代时,就被那些没有历史包袱的创业企业弯道超车。
b) 无人驾驶的安全性问题
之前特斯拉2016年7月的事故,就是因为用了Mobileye的摄像头方案,系统误把卡车当做白云给撞上去了(后来调查结果说其实不是)。事后导致了无人驾驶行业的地震,特斯拉终止了和Mobileye的合作,还把系统的优先级进行了调整,高优先级从摄像头变成了毫米波雷达。
餐叙中我委婉地把这个事情表达了一下,但老先生显然有备而来。首先这就不是Mobileye的事,这本来就是辆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而不是完全的无人驾驶汽车,特斯拉误导了司机,导致司机懈怠。
然后Mobileye的无人驾驶技术还是很牛的,目前在耶路撒冷有十辆mobileye的自动驾驶的车,每天都开,一直都没出过事故,有司机是在车上的,但完全不去手动操作。
当然Mobileye也在进一步努力改进,他们现在一个重点是REM(Road Experience Management)地图,摄像头把道路标识记录下来,再更新到地图上,可以保持地图和实际位置一致,他们可以做到精准到4英寸。
c) 和英特尔的合作
同行有位朋友觉得,Mobileye的技术是以芯片为载体的,英特尔的芯片实力是全球领先的,所以以后英特尔会帮Mobileye造芯片。这个逻辑感觉非常顺,我听了也觉得应该如此。
但很可惜,老先生虽然回答措辞委婉,但我听着意思是不可能……
他也讲了很多和英特尔合作的点,但我听下来核心还是傍棵大树不吃亏,反正价格合适就卖了……
d)未来无人驾驶的前景
首先老先生对无人驾驶长期前景很乐观,认为替代人工是必然趋势。但他还是给了个保守的时间:真正的全球实现无人驾驶可能还要20年,当然可能会在有些地方划出一块区域搞无人驾驶,那个会更快。
e) 与中国企业合作
之前一直知道的是mobileye在中国进展缓慢。但这次聊下来,发现老先生对国内车企都如数家珍,很多都已经合作或是在谈合作,未来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动力。
这部分其实就一家企业,Realview。
大家肯定知道Magic Leap,估值37亿美元的天价,诸多知名机构都投了。但后来被爆料是造假,那些酷炫的效果压根没做出来,都靠宣传视频yy。当然后来Magic Leap高管出来澄清,说宣传视频发布时就说过不代表实际效果。但由于一直没有把实际效果展示出来,所以也没人知道他们产品怎么样。
这次看的Realview,声称是和Magic Leap类似的技术路线。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搜了下网上,也是有报道说他们的产品很牛,但由于没展示实际效果,不知道是不是类似Magic Leap那样是骗子。
这次我倒是很有幸体验了他的产品。他对产品体验管得非常严格,同行只有2个人可以体验,而且不准拍照,难怪曲高和寡。
体验下来的确技术很炫,三维;彩色;有动态效果;成像在空气中而不是某种介质上,因此有距离的远近;可以与我的手势交互;而且看虚拟图像时不影响视线,可以叠加现实场景;而且不会眩晕(这点不完全确定,毕竟我也只体验了十几分钟,但感觉的确没有晕眩)。
感觉,Magic Leap在宣传视频里给出的那些神奇的效果,假以时日Realview大多都可以实现出来。
当然,目前Realview还有很多局限性:比如分辨率不高,刷新频率还只有60HZ;目前投射区域比较小,只有视线范围的一小部分;目前还需要透过镜片来看;而且设备价格很贵,要卖几十万美元。
按公司的解释,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分辨率和刷新频率都可以提高;投射区域可以扩展到全视野;以后可以摆脱镜片;还会推出消费级眼镜产品。但毕竟这些都还没实现,能否实现以及是否需要多长时间实现都还是未知数。
如果仅是目前的产品,只能用在像医疗这样的商业应用,而且只是部分大医院在重要手术时用,无法在消费产品里铺开,这样的话市场空间还是局限的。
从技术原理上,Realview称其技术原理为数字光束投射,称是全球唯一的,我感觉有点像全息投影。
不管产业化的进程如何,Realview在VR/AR领域众多的技术路线里提供了不一样的思路和路径,值得重视。
这次也看了四五家金融科技公司,包括做智能投顾、贷款增信、支付等,但这部分的收获不算很大。主要原因是国情、政策监管不同,因此产业链格局、公司主要着力点都和国内不太一样,简要总结几点:
a) 智能投顾市场要比国内发达得多
我们看的两家公司为了差异化竞争,分别只聚焦在债券、CFD市场,也都做得有声有色,说明这个市场竞争已经很充分了
b) 支付市场远落后国内
国外的支付公司,无论是老大哥Paypal,还是新秀Wepay和Stripe,都远不如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在国内那么悬殊的统治力,因此支付创业公司还有很多改进突破的念想。
c) 美国房贷市场产品选择比中国多
国内的房贷市场,利率都是国家统一定的,不同银行的差异无非在于利率能打几折(这个其实主要也在监管的范围内很有限的浮动),年限大部分人也都是选择上限30年;但美国房贷市场无论利率还是年限选择都要大得多,而且如果选择的是固定利率,在利率下行时,还可以考虑重新贷款以降低利息成本。
匆匆一周多里,除了看了那么多企业之外,也学习感受了以色列的历史渊源、人文环境、政治局势等,套用最近最热门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以色列最像的是高小琴:
都有着苦难屈辱的历史;足够聪明,学习能力很强,也很有想法;靠着合作伙伴的支持,生生白手起家打起一片江山;外表谦逊,但其实心气很高;对财富贪婪,但心中还是有着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这种类比只能说一定程度类似,这里没有任何表示以色列是反派国家的意思,还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个历尽坎坷还能再度复兴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