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讨论了面对社会问题时的思维陷阱和解决方案选择。文章指出传统问题解决范式的局限性和需求导向范式的实践性,鼓励运用生态重构、需求转化和认知升维等策略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文章也强调了价值转向和放弃英雄叙事的重要性,鼓励承认自己的普通人身份,并呼吁关注具体人的需求来重构价值网络。
文章讨论了“打虎叙事”的思维定式及其背后的三个预设:问题具象化、路径单一化、能力中心化。这种叙事方式限制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
文章提出了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通过构建良性生态、关注人的安全需求、转化叙事方式等路径来寻找替代对抗性解决的方法。
文章质疑“老虎是否存在”的叙事,实质上是慈善认知从“问题真实”向“需求真实”的范式跃迁。同时,提倡运用换路思维,重视需求验证、主体赋能和系统思维等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文章批评了那些喊着“偏向虎山行”的人,强调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并呼吁关注具体人的需求来重构价值网络,通过系统创新来解决社会问题。
对着镜子看几眼,我们不是武松,哪怕你去了明知山,也不过是当了老虎的口粮。
别总是偏
向虎山行,在你拥有打虎能力前,就是妥妥
的送死。
老虎在山上,既然大家都知道,那官府也一定知道,既然官府知道,那为了乡民,也应该去打老虎。
为什么没打成呢,是找不到老虎,还是找到了但是没有办法降服老虎。
你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然不可能有官府的优势,哪怕你带着勇气,也根本打不了老虎。
第二个思考路径,为什么一定要走山路。
是不是可以换一条路走呢?
那么多人反复强调自己偏向虎山行,究竟是图名声,还是真的想做点事情。
现在,你把老虎当成社会问题,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根据我
之前说的以人为本的慈善,会有一些很好玩的发现。
首先是认知方面的重构,如何避免陷入「
打虎叙事」的思维陷阱
当我们陷入"明知山有虎"的思维定式时,实则落入了传统问题解决范式的认知陷阱。这种叙事暗含三个预设:问题具象化(老虎客观存在)、路径单一化(必须走山路)、能力中心化(需要武松式英雄)。
但社会问题在现实中,是具有永恒性与流动性,好比华南虎既真实存在,又可能因生态变迁而消失。
这种认知矛盾映射出传统思维的局限:将动态的社会需求简化为静态的「打虎任务」,将多元价值追求异化为单向度的,解决社会问题。
⚡️
第二层是路径方面的选择或者说创新,
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换路思维」本质上是对需求导向范式的实践呼应。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打虎证明勇气」,就会发现更多可能性:
-
生态重构:如福建石碑记载的虎患消退,环境恢复后自然化解人虎冲突,这启示我们通过构建良性生态替代对抗性解决
-
需求转化:利用「内容公益」的传播转型,将「打虎」叙事转化为「修路」叙事,关注人的安全需求而非猛兽威胁
-
认知升维:将问题视为唤醒社会创新能力的契机而非障碍
这种转变暗合慈善新范式的「三位一体」价值网络——受益者(路人)的安全需求、捐赠者(修路者)的价值实现、执行者(生态维护者)的专业成长形成共生系统。
⚡️
第三层则是价值转向:重新定义问题的存在性。
对「老虎是否存在」的质疑,实质是慈善认知从「问题真实」向「需求真实」的范式跃迁。
当我们将视角转向:
-
需求验证:山路通行者的真实困境是什么?是物资运输困难?还是心理恐惧?
-
主体赋能:普通村民能否通过制造灯笼/开发索道等创新满足通行需求?
-
系统思维:如现代生态保护中的人虎共存策略,建立缓冲区而非消灭问题
这种转向打破「问题-解决」的线性逻辑,正如武松打虎的文学虚构性揭示的深层隐喻——某些社会问题恰是认知框架创造的幻象。
当我们以人的具体需求为坐标重构价值网络,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老虎」可能自然消解于系统性创新之中。
社会问题无法被任何一个机构解决,但是却又可能在系统创新中自然消解。
🪐
第四层,则是放弃所谓的英雄叙事,简单来讲就是,别当圣母。
承认自己是普通人,并没有那么难。
那些喊着「偏向虎山行」的人,有时候就是喊喊,总觉得自己行,然后还不听劝,结果只有一个:
虎反正是一直打不死的,于是大家的捐赠就不能停。
当然了,最莫名其妙的就是,现在所有的慈善项目,就是基于对老虎的假设,然后按照项目书的制式,写问题,说需求分析,夸自己多创新,做一堆预算,上线募捐。
结果呢,你懂。
希望你看得懂我在说啥。
祝大家知行合一,身体健康。
今天的文章只对少数人有价值
别把我当大V,我只是很少一群人的助理
交互慈善课,请按照以下顺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