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崛起“三城一区”新高地
(节选)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从放弃“大而全”的工业体系,到建设“高精尖”的经济结构,这是北京转型发展面临的一场大考。
摆脱过去的路径依赖,新动能从何而来?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重新布局首都创新资源,经过数年努力,北京已形成“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城一区”新局面,崛起的创新新高地成为北京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果说,“三大科技城”是科技创新主平台,那么,位于北京东南部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战场。
这里进行的,是结构调整的攻坚战!2014年,是格外艰难的一年。一方面,曾经产值高达4000亿的诺基亚关闭,三洋能源等产业链上的企业接连关张;另一方面,是北京产业禁限目录出台,区内电子产品组装、印刷机械、冶金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津冀转移。亦庄产业会空心化吗?
在外界的疑虑中,这里的领导班子在“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目标下,统一了思想:亦庄调结构,必须在全球产业调整中找定位,在国家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中找位置,在科技竞争的领先一步中找先机,在与三大科技城的互动中找呼应。倒闭与疏解,正是为新产业留出了空间。
“绝不走卖瓦片的老路。”通过相关政策调整,开发区的土地再不是低端企业起死回生的救命良药。“企业退出后,土地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由开发区回购,新进来的企业也必须符合开发区的产业定位。”亦庄的土地活了,空间大了,“高精尖”成了天然属性。
企业融资难怎么办?设立亦庄国投投融资平台,对企业的帮扶由单纯的政府财政支持转为通过基金引导。同时,通过发挥基金放大效应,带动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服务“高精尖”产业资金链。目前,亦庄国投参与发起基金共55支,总规模超22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10余个,累计投资金额达243亿元。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在吸引“高精尖”人才方面,亦庄从不吝惜。设立亿元人才奖励基金,开展“博大贡献奖”“亦麒麟”评选表彰。几年来,亦庄累计吸引高端海外学人3300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63人。
盘活土地、盘活资本、盘活人才。3年间,亦庄的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出了彩头:生物制药产业迅猛增长,形成支柱;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形成集群;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建成,世界机器人永久会址落户;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
与此同时,前几年提前布局的企业开始发力:诺基亚、三洋没了,拥有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奔驰项目起来了,不断推出全球首发车型;住友化工、GE航卫走了,制药巨头拜耳不断将一类新药投放在亦庄生产,在完成二期扩产后,总部开始研究三期扩产和全球研发第二总部在亦庄建设。昔日鼎力支持、艰难爬坡的几个创新企业,挑起了大梁:京东方新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接近四成,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国际瞩目,北汽集团建设新能源汽车总部和研发中心……
2016年,亦庄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70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增长30%,万元GDP能耗降至北京市的1/2。
在亦庄管委会调度表上,我们看到,新的产业项目建设,已排到2018年,而另有130家失去市场活力的企业,管委会将帮助他们调整退出。今年以来,亦庄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截至5月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12.4亿元,增长30.6%;1至4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达146.7亿元,增长90.3%。
未来,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亦庄将发展成为北京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