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的3D打印材料以塑料、金属、陶瓷和生物材料为主。石墨烯(Graphene),作为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二维材料,被认为是“神奇的材料”。它在3D打印领域的应用又有那些呢?
石墨烯(a)vs. 石墨(b)
说起石墨烯3D打印技术,不得不提的是2013年成立的Graphene 3D Lab公司,短短几年该公司就已开发出导电石墨烯3D打印线材及相关产品,顺利上市并收购其母公司Graphene Laboratories在外发行的所有股份。该公司的成功,显示出了石墨烯3D打印领域的市场前景。
Graphene 3D Lab公司开发的导电石墨烯3D打印线材及相关产品
石墨烯本身的优势就是质量轻、强度高、导电性好。而石墨烯3D打印目前主流采用的是挤出式3D打印(extrusion-based 3D printing)技术,其核心与关键正是打印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或线材),这需要先将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氧化石墨烯等)分散于合适的高粘度高分子材料或其他溶剂中形成浆料再3D打印成所需三维结构,待打印结束后,通过后处理方式(如退火等)提高石墨烯的还原程度及纯度。值得注意的是,上述3D打印过程获取的往往是石墨烯基复合材料,而添加剂会较大程度的影响石墨烯的性能(如机械强度、导电性等),因此浆料(或线材)的配制方案需要巧妙拿捏,这个配制及打印出来的结构在不同领域通常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下面针对几个不同的应用领域举例说明。
(a)用于抗拉测试的3D打印的石墨烯结构样品;(b)3D打印的石墨烯微晶格气凝胶
说到高强度,不得不提到前段时间比较热门的麻省理工学院Markus Buehler团队的研究结果。该团队利用计算机仿真模型对石墨烯的三维结构进行仿真制造,并在假设没有缺陷的情况下对其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结构的极限拉伸强度(2.7GPa)比普通钢铁高10倍。此外,利用3D打印制备的石墨烯三维结构(如图3a所示)还进一步体现了三维结构及石墨烯材料的优势。虽然该打印的螺旋二十四面体(Gyroid)结构的体积是实际体积的21个数量级之大,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印证了石墨烯在该领域的前景。
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Marcus A. Worsley团队也利用3D打印技术获得了石墨烯微晶格气凝胶(如图3b所示)。该打印的浆料是将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于水中,再混入增强剂(如气相二氧化硅等)获得,3D打印结束后于氮气中高温(1050℃)退火处理进行热还原,再利用化学溶剂刻蚀掉二氧化硅等物质,从而获得纯石墨烯微晶格气凝胶。将该结构与普通块体石墨烯的机械性能测试对比,结果表明3D打印的石墨烯更具优势,其杨氏模量值高出一个数量级。
其实除了高机械性能外,石墨烯材料已在很多功能器件里得到应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化学储能器件,其主要包括电池和超级电容器,而三明治结构和平面型结构是目前的两个主流构型。Graphene 3D Lab公司就推出的3D打印石墨烯材料组装了三明治结构电池(图4),但该公司没有透露具体材料参数及打印细节,据推测该电池材料中除石墨烯外,还包括其他具有电化学活性的物质,其中石墨烯起着很重要的电化学及机械性能增强作用。
Graphene 3D Lab展示的3D打印石墨烯基电池
在工业界以外,很多科研院所也注意到3D打印技术在电池领域的可行性。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Shen J. Dillon课题组联合哈佛大学的Jennifer A. Lewis课题组于2013年率先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微型锂离子电池器件。随后在2016年,马里兰大学的Liangbing Hu课题组注意到了石墨烯在这一领域的优势,他们通过引入氧化石墨烯制得石墨烯-活性无机材料(磷酸铁锂或钛酸锂)基复合浆料,然后采用高温热处理将氧化石墨烯进行了还原得到微型电池,其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这主要得益于石墨烯较高的电导率和比表面积。由此可以看出,科研院所与工业领域的公司有着不同的关注点,科研人员更多着眼于未来,公司更多关注产品的性价比及规模化生产等,比如储能机理等其它特性在科学方面的解释和探索。
由于其本身较好的机械性能与导电性,石墨烯材料在生物医学方面也独具优势。美国西北大学Ramille N. Shah和Mark C. Hersam研究组利用挤出式3D打印技术打印出石墨烯与一种可降解聚酯(PLG)形成的复合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浆料配方,其中占据较大组分的石墨烯(质量分数达75%)使得打印出来的结构具有较好的电导和机械性能,而PLG组分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能够保证结构柔韧性和稳定性。同时,其打印精度可达100微米以下(打印速度40毫米/秒)。打印出来的三维结构还被证实可以较稳定的应用于生物医学方面。研究团队往打印的石墨烯基支架上注入干细胞,其存活了下来接着便继续分裂、增殖,最后转化成类似神经元的细胞,其最终的结果相当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