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了美国军事基地珍珠港,美国人民愤怒了,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立即宣布参战。参战者中,就包括戴斯蒙德·道斯(Desmand T. Doss),一个24岁的小伙子,曾今的造船厂工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宗教教徒。
由于道斯执着于自己的道德和宗教信仰,他拒绝杀戮,拒绝持刀持枪,甚至拒绝吃肉。
可想而知,这个认死理的怪男孩在军营中是多么地不受欢迎。领导把他看作是队伍中的累赘,想把他退掉,想给他安上一个“精神病”的帽子。可要知道,战争来了,募兵难,退兵更难。你不是不想杀人吗?那就让你去救人!
这个决定,造就了一名获得“荣誉勋章”但未开一枪的战斗英雄。1944年夏天,道斯随第307步兵部队的第77分队参加关岛战役,此时,他的身份是一名医务兵。
经历了关岛战役,后来他又前往有“铁暴雨”之称的冲绳岛战役。战役中,日军伤亡超过10万人,美军伤亡超过8万人。在一场“钢锯岭”战斗中,道斯一人往返枪林弹雨,救下了75名伤员。后来,他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
戴斯蒙德·道斯,这个战争史上的非典型英雄,就是时下刷屏的豆瓣高分电影:《血战钢锯岭》的故事原型。
请注意,我们称道斯为“部队医务人员”。在美军中,他的确切称谓是“combat medics”。要成为美军的“combat medics”,只需完成18周的急救基础训练(EMT-Basic level);能够在战斗中对受伤人员进行战伤救护;能够在专业医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对受伤或患病人员持续提供常规医疗支持;需要随作战部队一起行动,以便对官兵健康情况实时掌握,并进行及时的救治。
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所谓的“combat medics”明显区别于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培训,获得行医资质的执业医师。道斯如果在我军,也有一个称谓,叫做“卫生员”。
为什么在美国,一天医学院都没读过的造船厂工人,依然可以驰骋沙场,治病救人?因为他们已经经过了战伤救护技术的基础训练,其具备的技能已经足够在战场一线暂时维持住受伤官兵的生命体征。
要想充分理解战场上的军医工作,得先了解现代战争的残酷性。伤亡人数是衡量战争规模和危险性的标准之一。
自2001年10月7日,阿富汗战争开始起,截止到2006年12月,5年的时间里,美军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共有26586人受伤。其中2662人死亡,10839人重伤无法继续服役。13085人轻伤,可以在72小时内返回战场。
战争永远都有流血牺牲。据统计,美军在独立战争期间,伤病死亡率是42%。二战期间,伤病的死亡率是30%。朝鲜战争期间,美军的伤兵死亡率降到了25%。越南战争,美军的伤病死亡率依然保持在24%。
而到了伊拉克战争,美军的伤病死亡率已经下降到了10%。而这一串串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部队的医务人员为所付出的繁重工作和巨大压力。
一声闷响,巴拉德空军基地又一次遭受到了迫击炮的袭击,接着数十个榴散弹在营区周边爆炸。一名空军地勤士兵正在袭击点执勤,猛烈的爆破让他眼前白光一闪,身体一阵剧痛,便失去了知觉。
卫生员立即对伤情进行了初步判断:生命体征存在,面部、腹部、右上肢、双下肢多发开放性创伤。按照战伤救护流程,现役卫生员立即对创伤表面进行了止血包扎,对明显骨折处简单固定,将患者转移到较为安全地带。
美军中有士兵“黄金1小时”理论。也就是说,在战场上,能够在1小时内开始治疗,绝大多数外伤患者都能够抢救过来。因此他们采取了前线外科手术小组这一方法。
救治这名士兵的小组中有20名成员,其中3名外科医生,1名烧伤整形医生,2名护理麻醉师,3名护士,还有卫生员以及其他协助人员。成员中大多为非现役,且为多为上级医院派驻。他们在伤员救治中,采取的是创伤后生命维持规程,目的是及时维持生命,以争取后送时间。
很快,一架黑鹰救援直升机以时速322公里将受伤士兵转送到了野战医院。这所野战医院急诊室有25张床位,5张手术台,1个重症监护组。
医务人员除了外科医生,也有全科医生、眼科医生甚至儿科医生。毕竟战争来了,不管是什么专业,只要有医师资质,都得上,但他们几乎都是非现役。
重伤员由急诊医生和外科医生进行紧急救治,伤情较为稳定的则由其他专业医师进一步常规处理。每隔两小时,就会有5至15个伤员送来,他们的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在这所野战医院里,对这名伤员进行救治的是一名血管外科专家,他是陆军后备队签约的非现役医生。他立即对患者进行了急诊手术,为伤者止血、输血,根据伤情进行了截肢,并对部分破裂的结肠进行了切除并造瘘。
伤者目前病情已经稳定,但需要继续后送,以便实施一系列的修复手术和重症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出现。于是,伤者被送到了兰德斯图尔进一步治疗。
然而,野战医院的工作还没有结束。医生们仍然需要不顾环境的混乱和自身的疲惫,认真填写病历日志,收集录入相关信息,以便对士兵的伤情、治疗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每一名伤员有75条信息需要录入。
最终,这名士兵整条左腿和半截右腿被截肢,右手和部分面部缺失,不能独立下床,不能独立排泄,重度残疾。但是,他活了下来。是的,战争很恐怖,很残酷。但是对于医生而言,任何微弱的心跳都不能被放弃。
如果你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或许你会说,战争离我们很远,还没有想过流血牺牲;
如果你是一名老兵,或许你会说,我所见到的军医都是“白开水”医生,只会拿些感冒药,看看拉肚子;
如果你是一名基层军医,或许你会说等战争来了,我们有上级医院支援,反正我们早不怎么接触临床,业务已经基本荒废;
如果你是一名部队领导,或许你会说,军医的思想都很活跃,不安心扎根基层……
可是,如果战争来了,我们的伤病死亡率能控制在多少?我们的军医们能为伤员们争取到“黄金一小时”吗?
或许是我们的能力已经落后于时代,或许是我们的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如刀的军改已经来了,我们是否能够赶上这个时代,就像戴斯蒙德·道斯一样,用技术、用理念去挽救战场上微弱的心跳?让军医真正有精力、有动力投入到救死扶伤当中去?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