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20年代的开头,除了“糟糕透顶”,想不到别的词来形容——熊熊燃烧的澳洲大火,肆虐的肺炎疫情,伊朗与美国肉眼可见的交锋——一系列元素在社交网络系数般的加持能力下,不断渲染成新的公共情绪,牵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可就像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们总以为事情已经坏得不能再坏的时候,总会再出现点噩耗,让人知道,逆境还没有触底。
北京时间2020年1月27日凌晨4点左右,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因直升机事故不幸遇难,与之一同罹难的还有他的女儿吉安娜,以及同行的几名女篮小队员和家长、教练等。
相信绝大多数人和我一样,在早晨刷到这个消息是有如晴天霹雳,脱口而出卧槽,然后以为这只是一个恶毒而又卑劣的玩笑,一会就会看到辟谣的新闻。
然而随着消息的纷沓至来,以及官方的确认,我们才不得不接受,黑曼巴真的以这种残酷的方式离开了。
几个小时之后,我依然很难相信这个事实,因为我曾经幻想过科比退役后的无数种终老结局。
成为教练;
以形象大使的身份宣传NBA;
去其他行业发展;
甚至因为经营不善破产而贫困潦倒,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命运是如此让人痛心疾首,黑曼巴的人生定格在了41岁。
因为二女儿吉安娜有着极佳的篮球天赋,所以科比对其悉心指导,作为父亲的科比已经不再是球场上杀气四溢的黑曼巴,他在球场边为女儿讲解着场上的一切,眼神中充满了慈爱。
按照人们设想的剧本,几年之后,我们可能就会在女篮赛场上看到吉安娜大杀四方,上演一出虎父无犬女的佳话。
或者我们将问题再更加精确一些:面对刷屏的朋友圈可能有的人不理解,一个国外的运动员不幸去世,你们为什么这么难过?
1984年,大卫-斯特恩接过了难以为继的NBA,走马上任成为了总裁。
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在央视苦等四个小时”外,为了让NBA走向世界,斯特恩也开始了“造神”运动。
他需要一个在场内场外都非常出众的人,包括球技、品行等都要十分出色,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来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这样的一个“神”可以吸引更多的球迷关注NBA。
老天赐给了斯特恩一个礼物,他叫迈克尔-乔丹。
乔丹就如同NBA的一个标签,你或许不知道NBA三个字母的意义,你或许不看篮球,但乔丹的大名你不可能不知道。
超级英雄的出现让NBA摆脱了破产的困境,强势崛起,成为了世界上最吸金的联赛之一。
1995年,斯特恩开启了“乔丹接班人”的计划,格兰特-希尔、艾弗森、卡特如同走马灯一般被附上了“乔丹接班人”或者“下一个乔丹”的称号。
就如同阿根廷人总热衷于寻找马拉多纳接班人一样。
三年后的全明星赛,科比和乔丹直接对话,仿佛让NBA的造神运动有了传承。
2003年全明星赛,已经处在运动生涯暮年的乔丹带领东部明星队与科比所在的西部明星队对阵,常规时间最后一刻,东部领先两分,但科比在投三分时被侵犯,获得了三个罚球机会。
科比走上罚球线时,全场爆发出漫天嘘声,人们都希望科比罚不进,毕竟这是乔丹的告别派对,所有人都希望乔丹的最后一场全明星赛能以胜利谢幕。
科比三罚两中,比赛进入加时,最终东部败北。
时候很多人指责科比,说他不给乔丹面子,不会做人,干嘛不在罚球时多失手一次,成人之美?
但仔细想想,如果以放水的方式“送”给篮球之神一场胜利,这难道不是对神的一种侮辱?
已经有太多人分析过科比的性格,他对胜利有着近乎偏执的渴求,“反正总有人赢,为什么不是我?
”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追求达到极致时,总会爆发出可怕的力量。
科比的对手从75年的艾弗森变成了84年的詹姆斯,2015年的总冠军,88年出生的库里表示自己是科比的球迷。
如果说90年代末科比还只是为数众多的“乔丹接班人”中的一个,那么在其退役的时候,他已经是唯一的那个科比-布莱恩特。
85后的中国篮球迷大多数没有经历乔丹如日中天的时代,所以说,科比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偶像并不为过。
他们见证了科比从8号变成24号,见证了科比的单场81分,见证了科比的大伤,见证了他谢幕战的60分神迹。
科比已经是这些进入中年或者即将进入中年的群体的一块纯洁无瑕的自留地。
互联网的流量只属于年轻人,这两年类似于“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开始养生了”、“第一批90后三十了”的文章甚嚣尘上,无非是想趁着90后老去之前收割最后一波流量罢了。
曾经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第一批电视儿童”的80后早已无人问津,无他,自媒体作者想要制造焦虑,人家已经够焦虑了,想要触碰痛点,人家早已经浑身痛点,生活的毒打已经让他们足够疲惫,哪有心思再看你的公众号忽悠?
当曾经当做笑话的中年危机终于到来时,我们才发现年轻时的壮志凌云多么可笑。
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痛风糖尿病三高,原本以为离我们无比遥远的疾病已经近在眼前。
看着小年轻们在球场上生龙活虎地打球,你也想要大展身手,一个急停、转身……
卧槽,腰闪了。
早岁那知世事艰啊。
所以曾经青春岁月中经历的一切人和事,就成为了我们内心中最柔软,也最美好的地方,科比也是。
电影《追梦赤子心》里说:
梦想让生活得以忍受。
其实回忆也是,信念也是。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平时看起来衣冠楚楚,面露职业微笑,沉稳成熟的男人会在世界杯或者NBA季后赛时大呼小叫,像个孩子。
其实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兴奋的眼神,就会发现,那是属于17-18岁少年的神采。
就像那一年,他们在食堂里看着电视转播震耳欲聋的咆哮;
就像那一年,他们走在路上,突然幻想自己正在NBA总决赛的赛场上,时间还剩2秒,他接球、过人、转身、投篮、绝杀,迎来山呼海啸的欢呼,而路人被他突然的投篮动作下了一跳,心想:
这人什么毛病?
那个时候,我们相信自己站在舞台中央,那个时候,我们相信能主宰命运。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聚光灯已经不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必定要失去对生活的所有期许,必定要对生活举手投降吗?
科比曾经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