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越是上了年纪,越是不能摔跤。
网友@如平吐槽“外婆已经股骨颈骨折,但家人只安排了正骨和贴膏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做了置换手术,但因为“心率不稳定,血氧量低”,还要转院长期治疗。
为啥原本健朗的老人,跌一跤之后身体健康就开始走下坡路?预防骨折,我们该怎么做?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人体骨骼的矿物密度,叫做“骨密度”。好比盖房子的石头、沙子、水泥。
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估计骨质疏松程度以及评估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危险性的可靠指标。反映着骨质疏松程度,是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1]
青春期前后是人体的骨密度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后随着年龄增长和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的变化,骨密度随之下降。
尤其是缺乏钙,就会导致密度低,如同蜂窝一样,盖出来的房子就是豆腐渣工程。
这就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
老人在骨折之后往往会开始卧床,缺乏运动会加速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苦不堪言!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2]
朱王勇曾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留意到自己的外公消瘦得极为厉害,刚开始他甚至担心老人「生了不好的东西」(肿瘤)。翻完他的体检报告后,根据他的专业推断,外公应该是口腔疾病导致的重度的营养不良。
当他请外公张开嘴巴时,他大吃一惊——重度牙周炎,差不多已经掉了三分之一的牙,剩下的也是松松垮垮,一碰就疼,实际已经失去了咀嚼功能。
「外公很少吃肉,因为咬不动,白饭和素菜煮得稀烂,不怎么嚼,直接就咽下去了,」朱王勇如是评价,「没营养不良才有鬼。」
牙周炎已经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营养摄取!咬不动骨头吃不了肉,即使吃了也不能充分咀嚼进而消化吸收,缺钙是必然!
朱王勇外公的案例绝非个例,牙周问题的发病率之高,远超我们常人的预期!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普查》显示:
35岁以上人群,十个人里九个就有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
牙周问题初期是很隐匿的。
牙周问题导致的刷牙出血、牙龈肿胀这些最初症状不明显,即使是中重度牙周问题,患者本人也没啥痛感。
所以,大多数牙周问题患者往往到晚期牙松动直至脱落,才来寻求牙医的帮助,而此时往往医生也无力回天了,萎缩的牙槽骨和牙龈很难复原,掉落的牙齿也只能重新种植。
早上一醒来唾液中带血;刷牙出血;咬苹果、骨头等硬物出血;有口气;吃东西总塞牙,如果你有以上情况就要小心了,这些都是牙周炎早期的典型症状。
一旦出现咬物无力、牙齿松动、牙缝变大和牙齿变长等症状,则表示牙周问题已经到了比较重的程度,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牙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