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女人这样给你发消息,说明想你入骨了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无尽钱荒:两宋货币经济的系统性循环难题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2-09 11:0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长久以来,后人对于宋朝货币的真实情况都存在认知偏差,并产生有相互矛盾的简单结论。 比如迷信当时的货币经济超前发展,反过来说明经济规模的良性发展。甚至可以对周边国家形成货币霸权,发动类似金融战的长期消耗。但从其他角度来看,宋式铜钱又存在着购买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倘若我们将两个现象加以整合,便不难发现其中的系统性循环难题。


开封等中心城市的经济腾飞 离不开大量发行的铜钱助力

在漫长的两宋阶段,朝廷经常被铜钱的短缺问题所困扰。 这是由于一些大型中心城市的商业发展,让流通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更有价值的真金白银却被指令性的排斥,只用于特殊情况或对外贸易,自然让低净值的铜币负担加重。所以,无论加速铸造多少新钱,市场的需求都不可能被喂饱。


在这种比较畸形的封闭环境下,铜钱本身的制作也存在利润问题。 从采矿、冶炼、铸造到人工时间等必要环节,全部都需要额外花费。所以在不断赶制的过程中,会出现运营成本的攀升,也就是铸币利润率下跌。


宋代铜钱的铸造利润 从最初的50%以上跌到最后的倒贴1倍还多

铸币量的降低是与利润率的下降直接相关的


作为应对措施,宋朝随即用变相的海禁措施,人为压低铜钱在国内市场上的价格。 好处就是铜钱能在国内长期以低于自身真实水平的价格销售。哪怕官营垄断政策的生产效率低下,又会助推铸币成本,也可以将努力将影响压缩到最小范围。


即便如此,宋朝的铜钱还是在严防死守下大量外流。 这是因为官营的海外贸易始终存在,并且经常将钱铜钱作为重要的购买手段。尽管在当时的国际市场上,黄金和白银才是普遍被认可的支付手段,却架不住东方帝国的指令性扶持。许多番邦使节的朝贡收益,就包括了众多在域外用途有限的铜币。即便是以私人身份靠岸的船只,也会在核算货物价格后拿到铜钱。所从各地的考古发现来看,当时的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海岸,都有一定比例的两宋货币。


发起起来的贸易 让宋朝铜钱大量流向周围国家

然而,那些严重依赖宋朝铜钱的邻国,往往是自身经济体量非常有限的破落小国。 比如公元11-12世纪朝鲜高丽王朝,刚刚步入手工业高速发展和货币经济逐渐兴起的初级阶段。国王一度发行过自己的铜钱,但无论质量数量都难以让人满意。随即就让宋朝的铜钱大量流入,成为本国获得天朝物产的对口购买券。宋朝方面虽在外交活动中屡屡塞钱贿赂,却不愿意看到民间铜币的走私腾挪。所以会三令五申的要求禁止,却架不住事情的愈演愈烈。


与之类似的还有日本,他们同样因经济发展而开始对铜钱需求量加大。 本国朝廷也曾多次尝试推广自铸铜钱,却同样因质量和数量问题而失败。所以就不得不转而追求宋钱,以各种手段将铜币送往东瀛市场。到1266年,镰仓幕府索性两手一摊,宣布宋钱为日本自己的法定货币。以至于在后世的28个地方,总计出土过多达55.2万枚的铜钱,其中宋朝货的占比又高达82.4%!


镰仓时代的日本 索性用宋钱作为法定货币

今天的很多读者或许会觉得奇怪,这种不断向外输出本国货币的做法,难道不是建立经济霸权的成功象征?然而,只要看一看当时日韩两国的生产水平和国际地位,就知道这样的成功实则毫无意义。 宋朝根本不存在对两位邻居的进口需求,却要肩负起二者的货币体系维持,简直是在经年累月的搞赔本经营。


相比之下,经济多样性和国际地位更高的辽和西夏,就在吸纳宋钱的事情上更加精明。 通过数次对北宋方面的军事胜利,他们每年都享有收取岁币的纳贡权益。但却只要真金白银和紧俏的大宗商品,对于铜钱根本不削一顾。同时又孤立民间层面的走私之风,将流通市场上的铜钱也吸纳到手里。利用宋朝本身的高税率现象,将更为低廉的生活必需品又反向倾销到对方国内。其结果必然是两头占便宜,加剧宋朝境内的钱荒问题。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哪里是宋朝向外输出货币战争,分明是对方不断给你施加金融地雷。


西夏与辽国也用自身优势吸纳着宋朝铜钱

为了应对“钱荒”,大宋朝廷又不得不采取许多补救措施。 一个主要的手段,就是发行最初的纸币。但在缺乏准备金概念的时代,这样的超前尝试容易引起金融动荡,所以始终被自然压缩在最小范围之内。


其次,便是允许价值更低的铁钱流行 。因为早在五代时期的四川和湖广等地,就已经有原始的铁钱出现。宋朝则继续维持这一局面,甚至在需要时还将其发扬光大。当对抗西夏的前线出现军费亏空,便就地铸造大量铁钱充数,进而允许铜铁两钱的区域并行。后来到经济压力更大的南宋时期,朝廷还为防止铜钱流入金国,下令边境一律使用铸铁货币。


宋朝为贴补铜币而发行的铁钱

期间,为尽可能多获取铸币的原材料,宋朝还多次从民间大肆搜刮铜器。 甚至实施丧心变狂的铜禁。早在经济体量更大的北宋阶段,就曾规定铜器一律要由官造,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凡不适合官造的,还需在监视下才能完成。至于用在大门上的铜钉、铜饰等物也一律禁止铸造,百姓私藏的铜器也要上交官府。


日后的南宋则更进一步,直接将铜列为禁卖品,并由朝廷主导发起了三次大规模搜铜行动。 仅在宋高宗执政时,就从南方的半壁江山上搜刮了200万斤铜。结果却导致铜价暴涨,形成违背初衷的恶性循环。许多人开始自发的积压铜钱、铜器,让流通市场上的货币反而是越来越少。


铜钱政策本身 就是两宋积贫积弱的货币象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