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该怎么修,该经过哪里,历来是最受成都人喜爱的争论焦点。
只要线路还在规划,方案还在研究,争论就不会结束。
从去年12月开始,
16号线的建设方案
,就让天府新区群众操碎了心,他们以
平均每5天产出120条留言
的烈度,让问政平台瑟瑟发抖。
今年5月,不知又是哪位好心的神秘知情人士,泄露出了一张
疑似关于16号线独角兽岛站点调整的专题会通知
,图片经过无数手转发,就像包了浆的手串,看起来比真的还真。
至此,16号线线路走向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在网上至少已经历了如下变化:
站华路站向西移动约500米,从益州大道口来到了云龙路口;
锦江生态带、华阳老城区十几万住户和兴隆湖精英上班族,针对每种变化都提出了真诚建议,伴之以激烈争论。
“在天府新区杭州路与益州大道交叉路口增设16号线地铁站,不要对最应该加站的区域视而不见!”
“建议16号线在益州大道靠西侧的片区设站点,与26号线换乘。”
“建议16号线天府商务区站改走西博城与1号线换乘。”
“建议在鹿溪智谷科学城农科院和光电所中间设置站点。”
“恳请保留天保大道站!这个站点对周边6个小区、3所学校及未规划的土地等有重大影响。”
“锦江生态带规划人口30万……建议16号线沿云龙路铺设,增加祥鹤站点。”
实际上,这些火热滚烫的言语稍微解读一下,也能读出另一番潜台词:
站点最好就在我家门口。
如果不在我家门口,也不能修得太远。
最好能经过我上班的地方。
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那我就认为很不合理。
总之,无论16号线去向何方,在争论者口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原因,都有它的道理,
只不过,在发改委批复之前,这条地铁线是否真能落地,或者什么时候能落地,都还难说。
2018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
对申报建设轨道交通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市区常住人口、客运线路运输强度
等都作了硬性规定:
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
拟建地铁线路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
,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
对成都而言,GDP和人口条件倒是远超规定,
但目前已投运的线路中,仍有4条地铁线未达到初期客运强度要求
,这些线路均通过双流、新津、天府新区等区域,
而站点最多、全程里数最长的6号线,也才刚刚及格。
所以,要接续新区地铁建设,就不得不考虑如何满足流量条件。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数据是,根据各轨道交通集团发布的年报,财政补助是这些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果扣除这笔资金,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集团都在亏损。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地铁公司扣除补贴利润为-55.39亿,在32个城市中排名倒数第7。
2023年上半年,成都地铁营收排名全国第二,总收入104.31亿元,但扣除补贴后,利润仍然为负。
图源水印
在真正获批之前,每一条待定的地铁都是浮云,也难怪官方只能不断重复:
“……目前新区对16号线在该片区线站位也进行了研究,并向市规划部门提出优化建议方案……线站位方案尚未稳定,请以最终批复文件为准。”
好像把话说透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尽管如此,网上关于16号线的讨论依然火热,甚至连眉山都参与了——有人挖出
2019年
四川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的官方报道,说16号线还有可能沿着天府大道延伸至天府视高。
那16号线可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