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科普 | 规划师学点地学知识⑨:区域地学环境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巨大影响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7-08-29 17:29

正文

文/ 李同德,清华同衡规划院


早在2007年建设部科技司验收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持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该标准特别说明:本标准是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不是强制性的行政技术标准。其标准包括: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以下还包括若干具体指标,另外还附加一个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包括:

1

社会矛盾突出,刑事案件发案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2

基尼系数大于0.6导致社会贫富两级严重分化的;

3

近三年曾被国家环保局公布为年度“十大污染城市”的;

4

区域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淡水资源500立方米以下)或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城区河流水质普遍劣于4类,或2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不足260天/年,或沙漠流动沙丘逼近城市边缘5千米以内)。


明确:城市的自然环境恶化对宜居城市评价有一票否决权。一个非行政组织中国城市国际协会以此为标准在全国推介宜居城市品牌工作。定期不定期发布《中国宜居城市榜》,要求希望入这个榜的城市需要向中国城市国际协会申请。实际从2007年到2012年总计上榜的有6个城市,差不多一年一个中小城市上榜。


其次,中国科学院不定期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2015年,被调查的城市有40个,《报告》指出,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报告中宜居城市排名青岛第一,北京最后,北京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报告首次通过大量居民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反映了公众真实的城市宜居性的感受,一个有意思的结果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满意度要高于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



第三,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定期不定期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其中衡量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标包括: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和市政设施等方面。2014年对289个城市的进行排名,第一名珠海。从报告给出的宜居排名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海滨城市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较高。在评价比较中国宜居城市面临的问题时,这份报告指出,城市发展“五重五轻”(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严重失衡,过度集中成为城市不宜居的重要致因;拥堵、雾霾等城市宜居难题破解进展缓慢。



国内外还有一些机构对世界和中国各城市开展宜居城市评价或排名,这里不一一列举。


本文不想对上述机构的宜居城市排名或评价的权威性、可靠性或准确性作比较性评估。但总体来看,评价的依据分两类:一是人为建设影响因素;另一是自然条件因素

 

笔者认为宜居城市,很大程度上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是由大的自然环境(或称为地学环境)因素决定的。笔者十多年前就提出,并在《低碳城市发展战略探索》一文中明确提出“城市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建立起来的与大自然(或地球)对立的产物”,对原有自然条件(环境和资源)改变(或索取)越多,破坏越大,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越重!人类就越不易于生存,越不宜居。人类本身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中演化发展的,人类在追求高效率生存而聚集为城市过程中逐步发现,过度聚集就会产生城市病,因此要适当疏散、治理污染、恢复植被。这就是将破坏了的自然环境作有限的修复,修复恢复得越多生存条件会越好。但实践证明:如果只是局限在城市范围内修复,还是不够的,必须研究城市的大区域的地学环境的影响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地学环境是:在华北平原的北部,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山,最高峰都超过千米以上,面向渤海。这样的地学环境,在华北平原人口和产业聚集不大时,问题不突出,当华北平原人口和城市过度聚集,产业特别是污染产业大量聚集的今天,北京不能独善其身,包括北京自身在内的华北平原的排放到大气污染物必然受地学环境的影响(北、西高山阻隔),很难及时排除,雾霾必然常常侵袭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华北平原,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烦恼。同样,其它的河流地下水污染、土地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也受同一个流域的地学环境影响,北京不能独善其身。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疏解首都功能不是将非首都功能疏散到津冀去就解决问题,而是要疏散的到全国特别是西部去,这样既有利于北京,更有利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平衡全国的产业布局。这一点上河北同样有调整和疏解不适合的产业问题,这里不详述。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只有京津冀同步进行才能有效。

 

作为比较,我国东南沿海的特有的大区域地学环境(临海、丘陵平原相间、大气环流活跃、水资源丰富、植被自然状况良好等等),其地学环境状况不像华北平原那样脆弱,当然宜居性较优越,能容纳较多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度。这就是前面分析到的“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海滨城市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较高”之原因。我们必须承认,华北平原的宜居条件是无法与其相比的,华北地区居民和政府应该同心协力,花更大的力气去调整产业结构、治理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状况,将排放的污染物从整体上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其原有生态平衡状况,恢复原有的地学环境,从整体上同步进入宜居的环境。华北地区的地学环境决定了北京的雾霾要能真正得到彻底治理只有与津冀同步进行才有出路。

 

国内其它地域的地学环境各不相同,适当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分析。但初略对全国总体比较,华北地区的地学环境可能对大所环流的影响是最有利于雾霾的形成的地区。要彻底治理北京和华北雾霾问题,只有从区域尺度范围最大限度减少人口密度,减少产业污染物对大气的排放才能有效。人类造成对大自然的破坏吞下的苦果只能人类自己去解决!


李同德:高级工程师,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总工。主要著作有《地质公园规划概论》《地质公园规划探索与研究》《旅游地学大辞典》(部分条目)等。近年来主持完成及合作完成了包括二十多项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规划。


专栏往期回顾:

1.  规划师要学点地学基础知识

2.  北京湾中的北京城——简述北京地区的地学环境

3.  学习古代天人合一的择居地学思想

4. 略谈不同区域城镇的环境承载力

5.人类居住用地的自然属性

6.负氧离子地学环境及其在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7.探索长寿之乡的秘密

8.简论留住乡愁记忆


文中图片为编辑自加,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