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进教授在报告中讲了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苏州环古城水系,这是一个典型的双修案例。
“当时苏州古城和新城之间的环城河很臭,要在这个地方进行更新。而怎么更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当时还没有城市织补的概念,政府提出来这个地方总共花20亿,我们就建议不进行大拆大建,基本上都是改造修补。”段进教授说。
段进教授指出,这个水系是外部自然环境和古城的重要联系带,设计成古城风貌的协调过渡区现在到苏州可以围绕这个环城水系去旅游,水已经变得很清了,沿着这个水系走,可以随时到附近的各个历史街区,沟通了所有的历史地段和景区。
“做的过程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每一栋房子都做了方案。它不是观光的织补问题,是要把生态恢复与城市织补形成新的生境,我们要拆某个地方一定是系统的需要。为什么环境水系变成了非常好的旅游景点呢?这都是经过非常好的系统规划的结果。”段进教授说。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旧废矿的利用。这个铜矿在琅邪山边上,是污染很大的地块,这块地怎么进行生态修复,怎么进行再利用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这个地方叫尾砂洼,在挖铜矿的时候要不断地往外吹土,它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大的矿区废弃地。要把这个地方激活,还是要从创造空间来满足社会要求,只有先了解社会的需求,才能把这个地方重新做活起来。规划设计将尾砂洼变成自然景观的一部分,重新组织成三条流线,给予了不同的功能,这样就把这个地方重新激活了。地下矿井空间做了一个地质博物馆,同时根据采矿的小铁路做了一个时空长廊。总的来说,把原来废矿的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空间环境。”段进教授说。
第三个案例,段进教授介绍的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校生的一个作品,这个在校生提出来的理念是线上线下微更新。
“城市织补到城市再生实际上有很多细致工作要做,不再是以前更新的模式,以他们正在做的沈阳老工业区为例,这个老工业区里面有废旧的工业和衰退的居住区,怎么进行更新?他们首先进行了调研,就是线上调研,用手机采访现场的所有人,通过调研,他们发现这个地方最主要的区域虽然还是住宅,但这个区域已经衰落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达到28%的老龄化比率,然后是下岗工人和低收入户,这些人身体都比较好。他们认为在这个地方孩子和老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紧密的共同体。更新的目标应该实现老人的价值,既能够陪伴孩童,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孩童来说也是一样,他们既能够很好的生活和学习,也能够很好的游玩。”段进教授说。
“怎么形成触媒?怎么提供空间达到这些目标?这个就是微更新。触媒方面希望有陪护、有室内室外的,希望有可见的、有活动的,需要有组织,但是这个地方应该是双修、微更新的项目。花钱不多就把这个地方进行了更新,然后让这个地方激活,改变了老人和孩子的生活方式。” 段进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