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海纳各界精英,广宣精益思想,深度对接精益技术及专业技术,提供可信赖学习、成长平台,促进个人成长,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助推中国智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巴比特资讯  ·  全球最快AI视频生成火了,5秒让老黄马斯克拥 ... ·  12 小时前  
巴比特资讯  ·  人刚毕业,代码一点不会,他纯靠ChatGPT ... ·  12 小时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  2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前高管组团创业,OpenAI没有竞业协议? ·  3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因为AI,阿里终于被市场看作一家要做102年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黄仁勋:做难的事情,保持坚韧、专注、忠诚

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 公众号  ·  · 2024-06-09 11:57

正文

精益生产 | 智能制造 |管理前沿 我们来自丰田,分享生产技术与管理方法

立即加星标,第一时间看好文




导言

近日,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与支付服务提供商Strip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科里森(Patrick Collison)进行了一场对话,讨论了英伟达的管理哲学。其中,黄仁勋也分享了他的工作理念和团队管理心得。黄仁勋认为,最好的工作不是那些一直能带来快乐的模式,毕竟伟大的事情并不容易做到,所以努力去做困难的事情会更有意义。




INSPIRE

THE BEST

01

60名下属直接向我汇报



问: 你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上谈到“希望承受足够的痛苦和磨难”,可以展开谈谈这个话题吗?


黄仁勋: 通常人们会认为应该基于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职业,期望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但这是一个误解。当你正在做一些无比困难但十分伟大的事情时,并不总是在享受这个过程,总会有痛苦的时候。我很爱我的公司,也很爱我的工作,但我并不是每天都很快乐。 人们总认为那些一直给你带来快乐的才是最好的工作,但我觉得工作中还是应该努力去做些困难的事情,因为没有什么伟大的事情是容易做到的。


问: 所以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塑造了你这样的工作观?


黄仁勋: 我是移民,当我1973年来到美国时,刚好9岁,我哥哥11岁。初来乍到我们并没那么容易适应这里的生活,父母对我们很好,但日子过得很拮据,所以父母都很努力地工作,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我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 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当过洗碗工、餐厅杂工、服务员,也打扫过厕所和浴室,这些工作无论大小我都会认真对待,尽可能把手上的每一份工作都做好。 我觉得这是我与生俱来的品质,从小到大我都是这么做的。


问: 到今天为止,英伟达的领导团队有多大?


黄仁勋: 大约60人。


问: 这60人都是直接向你汇报工作吗?


黄仁勋: 是的,直接向我汇报。


问: 这种模式通常不被人看好。


黄仁勋: 虽然它有别于传统的管理方式,但在我看来是最佳的实践,我相信到最后会说服所有人。 因为公司的层次结构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流通,不应该赋予谁有访问信息的特权,每个人都能知道公司的信息。


我通常不一对一交流工作,我的员工规模很大,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同时对每个人说的。当提到公司面临的挑战、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试图进入的方向、新的尝试等这些信息时,我希望公司里的每个人都能听到并参与进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他们个人的贡献。


问: 当和员工一起讨论个人目标、职业发展或者那些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时,按照惯例都应该是一对一去做的。你是不做这些事情,还是有其他不同的方式?


黄仁勋: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会做这些事情,给他们正确的反馈,这些反馈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学习。不过在所有人面前推理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我不会一对一去和他们谈,这相当于剥夺了其他人学习的机会。而且 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是最好的方式,我们为什么要从自己的错误和尴尬中学习,从别人的错误和尴尬中学习经验不是更明智吗?



INSPIRE

THE BEST

02

比起裁员更愿意“折磨”他们



问: 你曾说过不喜欢解雇员工,实际上也很少这么做,能详细说说这一点吗?


黄仁勋: 对于员工,我更希望提高他们,而不是放弃他们。 通常情况下要解雇某人时会说很多好听的借口,比如这不是你的错,是我做了错误的选择等。我以前是打扫浴室的,现在我是一家公司的CEO,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只是缺少一个机会,我周围有60个人,他们一直在做聪明的事情,让我受益匪浅,他们可能都没意识到,我在不断向他们每一个人学习。


我不喜欢放弃别人,我认为他们可以改进,我宁愿“折磨”他们,让他们强大,就像球队中的教练会“折磨”球员,督促他们进步一样。 很多时候他们已经接近成功了,不要放弃,突然有一天,当他们开窍时,属于他们的伟大时刻也就到了。


问: 你们公司正常一天有多少场会议?


黄仁勋: 几乎一整天都在开会,所以我会有所取舍,通常我不参加定期召开的运营会议,我相信员工们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我也讨厌报告会议,他们不需要定期向我报告什么,我参加的基本上都是关于问题的会议,或者头脑风暴和创作型会议。就像我经常说的,努力不让outlook (微软的一款办公软件) 管理我的生活, 有目的地决定我想做的事情, 我自己一直在努力过有目标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问: 你曾经使用过一个词“0亿美元市场(Zero billion dollar market)”,你说这是你最喜欢的市场,这是什么意思?


黄仁勋: 我们的目标是去做一些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这是非常困难的,实现它就可以做出真正的贡献。那如果以前从来没有人做过,市场肯定是0。 我们宁愿成为市场创造者而不是市场接受者。 创造一些以前从未存在过的新东西而不是考虑去争抢份额。我们可以想出另一个新的价值10亿美元的东西,这种动力可以让公司去思考,去创造。


问: 互联网科技带来的GDP增长会引起广泛关注,但实际上我认为最重要的部分是动词“增长”,因为就你的观点而言,我们不应该只考虑那些已经存在的业务,而是重视那些还未发生的交易,目前世界的GDP大约有一万亿美元,但它不会止步于此,未来也有可能是200万亿美元或1000万亿美元。


黄仁勋: 是的。而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创造的东西可能会超出现有物理世界的限制,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


问: 所以有了这个“0亿美元市场”的概念,不过这些项目涉及数十亿美元的资本支出,甚至更多,但一开始又没有需求,也没有客户,也无法证明你


黄仁勋: 从某种意义上说,你的直觉可以作为起始论点的素材,但你必须继续推理下去。我讨厌电子表格,更喜欢文字,因为文字可以推理,我们的直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相信这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认为这很困难。 我喜欢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很多人在前进的过程中就会自动放弃,最后只有那些非常坚韧、非常专注、非常忠诚的人在继续追求它。



INSPIRE

THE BEST

03

差点让英伟达陷入危机的CUDA



问: CUDA来自哪里?


黄仁勋: CUDA最初来自两个想法,一个叫加速计算。UDA是1993年一项意义深远的发明,它允许软件程序员直接对IO设备 (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的硬件) 进行编程。当时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加速计算的想法,几年后,为了让我们的GPU更容易编程,我们又提出了另一个想法——CG (Computer Graphics,计算机图形) ,开辟了一些令人兴奋的机会,让我们知道这是可行的,但是CG编程模型并不完全正确,所以我们扩展了它,创造出CUDA。



问: CUDA推出后一夜爆火了吗?


黄仁勋: 恰恰相反,这对当时的我们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我们追求的是开创一个新市场,但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花费了太多。推出CUDA增加了大量成本,但是当时并没有合适的应用程序,也没有客户愿意为它支付溢价,所以我们的成本上升了,公司的毛利率被压垮了,市值急速下降,处于危险的境地。


问: 所以你有立刻取消CUDA项目,回到旧策略和业务上去吗?


黄仁勋: 不,我相信CUDA,我们进行过推理,相信加速计算能够解决普通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想将架构扩展到更通用的地方,必须做出牺牲。我坚信它是机会,我觉得是当时的人们错了,他们不懂我们所创造的东西,我并不认为选错了方向。


问: 每一个经营企业的人都了解过一些版本的CUDA,当市场还没有反馈CUDA的价值时,你为何如此固执地相信它能成功呢?


黄仁勋: 我每天都会检查我的核心信念,这是你推理策略的首要原则 ,每天进行直觉检查,认真思考推理的首要原则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的决定都是经过理性推理的,并不是固执地想要某些东西,我们不是5岁的孩子,凭喜好做决定。 再就是,你必须聪明,我们以很小的代价实现了CUDA的商业化,到处寻找匹配的应用程序,比如CT重建、地震处理、分子动力学等,是这些支撑着CUDA的运行,为我们赢得了时间,可以等待CUDA的爆发。


问: 企业和个人都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对于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你有什么建议?


黄仁勋: 需要明确的是,人们不是因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而是输给那些会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公司也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倒闭,只会输给那些使用了人工智能的公司。所以必须尽快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这样后续才有机会去做那些你认为成本很高的事情。我很喜欢用AI,学着怎么正确地提出问题,有时候我知道答案,但还是想问问人工智能,看看它们会给我什么答案。 我们希望使用AI的成本尽可能低,这样才能推广,更多的人和公司使用人工智能,才能给公司带来收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社会增长。



INSPIRE

THE BEST

04

英伟达的小团队能干大事



问: 苏姿丰是你的表亲,她现在是AMD的首席执行官,AMD也是你们在GPU领域的竞争对手之一,我们在GPU领域的两家最重要的公司,是由你们这两位带有亲属关系的CEO领导,你怎么看这种奇妙的缘分?


黄仁勋: 我们是一家人,都在同一个行业里。但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我和苏姿丰并没有一起长大,之前甚至不认识彼此,直到她去了IBM工作我才知道她,她的职业生涯的确很传奇。


问: 你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硅谷经营了,在你看来,硅谷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黄仁勋: 举个例子,当我创办英伟达时,正好是29岁,脸上长了痘痘,但我需要去和律师、招聘人员还有风险投资公司谈事,额头顶着一个大痘痘,这让我很没有安全感。你要知道当时大多数首席执行官都穿着得体的西装,他们看起来很成熟稳重,顶着大痘痘的我会感到相当不自在,感觉被一群成年人包围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2 天前
顽主杯实盘大赛  ·  大娃封神一战
2 天前
巴比特资讯  ·  前高管组团创业,OpenAI没有竞业协议?
3 天前
点点星光  ·  ♬ 年, 就这样悄悄地走了……
8 年前
墨香中华  ·  有味道的女人,很美
7 年前
视觉志  ·  全世界,我最喜欢你啦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