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周末去学校(约27°N,113°E)附近进行野外考察,下图是该小组绘制的考察区城简图。考察小组成员发现,洣水河面上漂着大量水葫芦,对航运产生了很大影响。水葫芦又名凤眼蓝、繁殖能力强,往往随水浮流,喜欢生长在向阳、干静的水面以及潮湿肥沃的边坡。当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考察小组航行走在堤坝ab,此时他们的身影与堤坝基本平行,并指向b处。据此完成4~5题。
4.B 图中水葫芦主要分布在洣水汇入湘江的入口处,河水顶托作用强,流速缓慢,导致水葫芦大量集聚。5.A 根据北京时间12点28分时,可计算出当地地方时为正午12点,进而可得出堤坝b处指向正北。据此,可判断洣水在图示河段的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黄河水在入海口附近受流速减慢和海水顶托作用,泥沙大量淤积,形成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湿地也伴随而生,同时也不断变化,大片的芦苇成为这里最高的自然植被类型,也吸引来了众多北方野生鸟类到这里的芦苇荡产卵孵化。现在这里已成为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湿地分布图。
(1)说明海水顶托在黄河三角洲湿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2)推测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鸟类迁徙“中转站”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3)分析未来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1)海水顶托可导致入海河水流速变慢,利于泥沙沉积形成洼地;(3分)导致河水和海水在洼地交汇积水,利于湿地形成。(3分)(2)位于欧亚大陆南北方向的中间位置,地理位置优越;(2分)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适宜鸟类栖息繁殖;(2分)湿地面积广,水草丰富,为越冬鸟类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2分)生物种类繁多,为鸟类迁徙中转提供丰富的食物。(2分)(3)变化:湿地面积不断增大。(2分)原因:随着黄河携带泥沙向海洋方向不断沉积,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3分)三角洲地势低平,受海水顶托作用,新的洼地不断积水形成新的湿地。(3分)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末次冰期长江中游江汉—洞庭盆地河湖水位大致经历了全新世早期(阶段Ⅰ)快速上升、全新世中期(阶段Ⅱ)下降、全新世晚期(阶段Ⅲ)再次上升的演变过程影响了区域聚落分布、农业生产和文化兴衰。研究发现海平面的升降会影响海水的顶托能力,从而影响河湖水位的升降。如图为江汉—洞庭地区全新世中后期地形变化图。
(1)简要说明海平面升降和泥沙淤积对河湖水位的影响。
(2)间隙末次冰期后气候变化导致阶段Ⅰ水位快速上升的原因。
(3)说明阶段Ⅱ至阶段Ⅲ由高低不平的切割平原逐渐演化为地势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的过程。
(4)简述全新世中晚期(距今约5500年)水文环境演变对长江中下游文化变迁的影响。
【答案】
(1)海平面上升导致河湖水位升高,海平面下降导致河湖水位降低;泥沙淤积使区域易发洪水泛滥,促进河湖水位上升。
(2)末次冰期后,气温迅速回升,降水增加,来水量增加;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将寒冷气候条件下强烈的物理风化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带到平原河谷洼地中沉积,水位上升;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顶托作用增强,水位上升。
(3)阶段Ⅱ水位下降,在(溯源)侵蚀作用下,河流下切,前期形成的沉积物被切割;阶段Ⅲ水位上升,流速减慢,沉积作用增强,沉积物在地势低的区域堆积,形成起伏和缓的湖积平原。
(4)(全新世)中期河湖水位降低,平原地区适宜人类定居和农业生产,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全新世)晚期河湖水位升高,洪水泛滥频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活,导致文化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