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鱼羊史记
「鱼羊」意为「鲜」,鱼羊秘史,访远古之鲜,揭万世之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来看看那些快消失的老物件 ·  昨天  
史事挖掘机  ·  70、80后回忆。1983,摄影师镜头下的中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鱼羊史记

明朝为什么被抹黑得这么惨?这才是赤裸裸的真相!

鱼羊史记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23 20:00

正文

点击上方「鱼羊秘史」关注,每晚八点推送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朱元璋登基


▼点击下方音频主播陈卓为你讲古▼


大明王朝(1368年-1644年,以下简称明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建立,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灭亡,凡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强大且较有成就的一朝。有评论说“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但是,当我们抛开正统史家的之乎者也,询问寻常人家对这个朝代的看法时,皇帝昏聩、政治黑暗、太监专权、官员腐败……似乎很难有人说出什么褒义词来。尤其是对于明朝的皇帝,几乎没有一个名声好的:杀人如麻的洪武、灭人十族的永乐、蟋蟀皇帝宣德、兵败被俘的正统、热衷仙术的嘉靖、二十七年不上朝的万历、木匠皇帝天启、亡国之君崇祯等等,似乎每人都能用作历史、政治课本上的反面教材。


其实,作为一个大一统的朝代,不论好还是坏,明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其特殊地位、特殊功绩的。首先,明朝的治世之多为历朝之最: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万历中兴……比较而言,清朝给后人也就留下一个康乾盛世,再就只有同光中兴了;其次,明朝疆域最大时东、南至海,北抵西拉木伦河、阴山,西包西藏、云南,东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及哈密,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再者,明朝经济也相当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税收,其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文化科技一派欣欣向荣,长篇小说中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在此出世,单单一部《永乐大典》就足以笑傲古今。


(图)永乐盛世


那么,既然明朝有着这么多令人称颂的业绩,可为何明朝皇帝们却没有给人们留下好印象呢?在这里,笔者斗胆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仅作为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一、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评价的片面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特别是哲学思维的出现,让今天的我们能够对许多事情做出辩证的分析,这无疑是时代,也是历史研究的进步,更是我们历史学者所必须遵循的理念。对于一国之君的皇帝来说,由于其身份、职业、地位、登基背景、个人能力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更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地来评价。例如,都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有灭陈统一南方、建科举、修运河等功绩,李后主则堪称文坛巨擘,宋徽宗更是古代杰出的艺术天才。而即便是明君圣主,唐太宗弑兄逼父、强纳弟媳,为许多人所不齿;汉景帝冤杀晁错及周亚夫,背上千古骂名;宋孝宗北伐失利、恢复无望,遭受广泛批评,但他们为国为民的贡献确足以留名青史。正所谓瑕不掩瑜,尚见其瑕,是明智的;瑕若掩瑜,不见其瑜,就片面了。显然,在当时,受限于民众的认知能力,大众不可能像今天的我们这样去全面分析明朝皇帝的功过,导致很多事情只见其瑕不见其瑜,最终以讹传讹至今,使其名声一直难有好评。这虽是时代的局限所迫,但确是重要原因。

    

二、史官立场与环境氛围不同,影响了史料的公正和客观


我们知道,中国历代王朝的建立,都遵循“不破不立”这一原则。新朝必须要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方能彰显其合法性,方能统一民心、稳固统治,这样一来,旧朝就显得“天理难容”了。清朝建立后,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要对前朝的事情“隐善扬恶”,以此来昭示自己的光荣、伟大、正确,故史官们在编撰明朝历史时,也不得不按照朝廷的需要来下笔,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可能有人要问,秉笔直书不是史官们作史时应当坚持的准则吗?为什么他们没有坚持?应当说,史学界目前普遍认为,我国君主专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那样一个“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的年代,臣民没有与帝王进行政治斗争的资本,所以他们不会也不敢去干涉君王的决定。处于这样一种环境,哪里还有人敢于公正评价前朝帝王或事件?而后人则往往被这些不客观、不全面的历史记载所误导。


(图)明朝皇帝出行


三、明朝皇帝自身的一些作为,为其留下了诟病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明朝帝王们之所以会有诸多负面评价,确实有其自身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梃仗,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中,君主是不能随意打骂臣下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一贯的准则。但廷杖的出现,显然会让民间舆论自觉地站在被廷杖者这边,帝王是被批评的。再比如明初四大案,虽然明太祖的出发点是惩治不法官吏、清除政治异己,但波及范围的确太广,乃至出现冤魂十余万,这又岂能不留下残忍嗜杀的恶名?


上述劣迹,伴随着明清两朝话本和白话小说的兴起、普及,在民间被以极快的速度流传开来。作者将对皇帝的不满带到了小说之中,当这些小说流传在瓮牖绳枢之户、钟鸣鼎食之家时,作者的不满往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加上中国人喜欢对号入座,比如《水浒传》,其中将宋徽宗描写成一个忠奸不分、穷奢极欲、荒淫无度的皇帝,朝中以蔡京、童贯、高俅为首的奸臣满朝,百姓们自然也就把正德和嘉靖想成了宋徽宗。但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反映的情况未必就是现状。据史料记载,明朝民间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也是在这个时候产生,民众生活并非水深火热。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样记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而被后人追捧的康乾盛世,当时来访的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军队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可见,小说不是史实,不能尽信之。

    

四、当代文化传播形式及内容的不正确,导致大众对历史认知产生了偏差


如今,各种古装、穿越类电视剧电影风靡荧幕,其中不乏反映明朝历史的作品。这些影视剧不能说不好,但其反映的是否是真实的历史?恐怕有待商榷。而且,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提高收视率,越是帝王昏庸、制度黑暗、官僚腐败等情节,往往越受编剧们的追捧,从而成为他们手中剧本的原型。拿明朝来说,锦衣卫、太监专权、八股取士、洪武大案等事件,也不管是与非,只要有看点、有票房,一律付诸荧幕。如此反映出来的明朝皇帝,名声不坏,那才没有天理了呢!不可否认,影视作品是当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对它们的内容要把握好,特别是历史类的作品,关乎当代大众对历史的认识与评价。一个朝代的历史,倘若只能通过影视剧看到负面东西,焉能不对这个朝代的帝王产生误读误解?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谈论这个话题,笔者绝没有抬高、追捧明朝的意思。只是希望大家能看客观地待明朝历史和明朝的皇帝们,既能看到其过失,也能知晓其对国家、民族、历史所做的贡献。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看待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若能做到客观公正,对我们今后,都莫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作者:林森,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历史学家、军事家,擅长用故事刻画、分析历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谁将主宰未来天空》《金戈铁马之两宋烽烟录》《盛世余光》等历史、军事类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