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被一篇访谈刷翻朋友圈
细读一番,受益多多
从原研哉谈设计,到我们讨论设计
本文转载自《戴蓓会客厅》
在此分享给大家
by beleDESIGN
2018年,原研哉整整60岁了。
进入花甲之年的他正准备迎接自己的职业顶峰,他将这一期限设定为五年之内。
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董事长、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总策展人兼艺术总监,他一直活跃在设计领域。
一头银发戴着六边形设计极简的银丝眼镜,无时无刻不在观察着生活的变迁和世界的变化。
面对各种变化,他喜欢把所有复杂的、繁乱的东西划归到一个起点来重新审视。但他不是一个拿流行当资源的人,他拿过去当资源。别人都在“向前看“,而他却在”往后跑”。
随着社会的价值逻辑不断进化,如今人人都可以自由的表达好恶,展露欲望;而商业从旁毫无底线的填充这欲望的沟壑,又使得人们的胃口越发的膨胀。
欲望的竞争是自由市场经济,欲望的管理是民主政治与道德法律。
原研哉「简化」、「减除」、「节制」、「顺势」。
他将他的设计塑造成一个又一个丰盈却空无的容器,将人们的欲望与戾气尽数承载,然后还给人们一个重新选择的机缘。
很多人都认为原研哉不是个前沿的平面设计师,而是一个实践及研究不同设计理论的社会学家。对于各界的美言,原研哉说:
“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应该是一个抱设计理想来生活、来活下去的人。就好像一个在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我每天都在进行概念设计、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这些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What is design?
他说,终其一生他都在思考,设计到底是什么?
当中国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创意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了无法拒绝的现实,“设计”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回到原点,回答一下这个最为基本的问题——设计是什么?
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
正如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应该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
那么我们呢?仅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当创意成为产业,当设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身为设计师,是不是应该更加冷静和谨慎呢?
原研哉在他的《设计中的设计》首章:“设计到底是什么”开头提出了这个的思虑:
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对自身职能的基本疑问。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无时不在寻找着答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
我们的审美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
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柏万军
话题和人物都是值得深入了解的,我们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快速工作方式必然影响乃至形成社会化快餐。设计师不是社会的缔造者和救世主,但是,我们的设计出发点越是需要我们关注社会化,道德,乃至哲学层面的问题。基于人性关怀的设计在未来是更多人的潜意识需求,只是双方未必有沟通机会。所以,在设计中追求项目本身的广义社会需求会比追求设计者的小我更有意义。一点点自己的总结。
@C.R.LIN林琮然
第一次和原研哉先生碰面是2016年,他与意大利建筑师Andrea Branzi所策的,第21届米兰三年(Triennale di Milano)“新・史前时代 100个动词”展,那时感受到庞大的东西方语系,所诠释“坚守与经典”的意义,但透过这次戴蓓的访谈,才触及真正的思想核心,先生多重身分源于对“家”的探索,年青时对建筑家的念想,最终以哲思集合策展,呈现实验性的临时建筑,带给人们多元思考的空间,言谈间可贵的是,在60岁时,期待未来的自己,以进取之心,在坚守身为当代设计师的价值,与此同时,仍保有世界会变得更好的初衷。
@许柏鸣
原研哉是少有的能够回到原点考虑问题、能够思考设计本质的、具有独立思想的设计师;戴蓓也是最讨厌浮夸表象的人,一直以守真为宗旨,这样的碰撞能够产生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关于设计的哲学思辨以往讨论得太少,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事实上设计确实不应该那么炫,设计是朴素的。设计是在行动前先想好怎么做,设计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途径,设计是在明确目标导向下的结构化进程。过度的设计会背离设计的本源,任何设计方案同时也是对其它机会的剥夺。
@温浩WenHao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一定就代表文明的进步。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设计的智慧才是灵感源泉!
@ZHu E
原研哉的设计里:没有跌宕起伏的构成,没有斑斓多姿的色彩,有的是用显微镜放大生活里的细节,于细枝微节间,以小见大,让人从日常淡然中受到触动,然后下意识地去体味有温度的日常。原研哉大约是尝试用自己的设计实践证明“微小的细节故事”是足以抵抗“宏大叙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