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慕容随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慕容随风

中国啤酒涨价了,一小罐啤酒怎么暴露出中国经济的大麻烦?

慕容随风  · 简书  ·  · 2018-03-13 09:50

正文

近日,包括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等多家国内知名啤酒企业纷纷宣布将对旗下啤酒产品进行调价,这也成为啤酒企业近十年来的首次涨价,对于早已习惯三至五元一瓶啤酒的消费者而言,喝廉价啤酒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此次涨价的消息一出,让沉寂多年的啤酒行业终于热闹了一次。业内预计,从宣布涨价到实际涨价,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预计涨幅将在15%-20%左右,涨价产品集中在500ml的瓶装和易拉罐装。只是啤酒涨价了,在很多人哀叹我们喝廉价啤酒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真正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3元啤酒没了,而是在啤酒背后的中国制造业的真正危机。

一、同样是酒差距为什么这么大?

在中国一直有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这就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2018年如果问什么产业活的最好,那么答案一定是酒行业,那么活的最好的那个酒就叫白酒,直接点说就叫贵州茅台。1月15日,贵州茅台盘中股价创出历史新高799.06元,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倘若将时间拨回到2017年初,估计没有几个人可以预测到,这家偏安于赤水河畔、市值为4400亿元的白酒企业,竟然在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突破万亿市值大关。贵州茅台并不是一个酒企在战斗,一众兄弟酒企在2017年集体演绎狂欢派对,在大盘仅上涨6.56%的基础上,白酒指数累计涨幅竟然高达95.83%,成为当年A股市场中最亮丽的风景线。2018年伊始,白酒股继续狂奔,截至日前,区间最大涨幅已经超过13%。

在白酒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他们高有贵州茅台涨价赚钱,低有江小白丧文化疯狂席卷,可以说是从高端到中端到低端一路所向无敌。但是在阳光的另一面,同为酒行业的啤酒产业却是一片愁云惨淡,在经历了十年低价之后啤酒终于迎来了价格的上涨。你随意走进一家便利店,价格在5元以上的瓶装水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但是回过头看看啤酒的柜台,很多啤酒的价格都比不过同等的水。

但是,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十年内,从大麦、麦芽、啤酒花到人工、物流、包装材料几乎所有成本都在上涨,但是啤酒价格却几乎陷入了停滞,中国啤酒产业几十年的发之后,虽然雪花、青岛、百威、燕京、嘉士伯等五大巨头已经牢牢把握住了产业的头部位置,整体市场份额已经高达了70%,但是国产啤酒低利润的状态并没有因为市场集中度的增加而被改变,反而让啤酒由于内部激烈的红海竞争成为了一个涨不了价的恶性循环。

二、为什么说啤酒是中国制造业危机的缩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制造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拥有了近乎完整的一整套工业体系,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印象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而啤酒产业也是一个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产业,虽然这个产业在中国也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从青岛啤酒1903年成立开始计算),然而就是这个历史悠久的产业在中国却显示出中国制造的问题。

曾几何时,在夏日的傍晚下班之后买点卤菜,买些冰镇啤酒,邀上三五好友大家吃菜喝酒,谈天说地,摆摆龙门阵,这是那个年代消暑降温的最惬意的日子。然而,就是啤酒这种大家最为常见的产品,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沦落到现在的地步的?

纵观啤酒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啤酒是一个遭受内外交困的生活必需品,从内这个领域来说,五大啤酒公司从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竞争,通过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之后,中国啤酒市场逐渐就只剩下了少数几个大的啤酒品牌,而作为这种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啤酒产业几乎没有技术门槛,所以竞争就变成了赤裸裸的价格战,这种近乎红海的价格战导致了几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技术更新的降低,由于价格低廉,利润率过低导致了啤酒企业几乎难以拿出宝贵的资金提供给技术更新换代。二是产品品控的下降,十几年来由于中国制造成本的快速提高,在成本提高零售价格却因价格战不能变化的情况下,受到成本的压力啤酒企业迫不得已牺牲品质,这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啤酒越来越淡,几乎和水都没什么差别了。三是啤酒产业的心智固化,啤酒产业几十年来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已经留下了廉价饮品的形象,这也让很多啤酒企业不断发力的中高端升级虽然有效果却难以真正一炮打响的原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