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数据风控联盟
传递大数据风控前沿讯息;聚合顶尖信贷行业精英;分享云风控实操案例 。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软件定义世界(SDX)  ·  华为数字化转型方法与实践 ·  2 天前  
大数据文摘  ·  Science:AI模拟5亿年生物进化,创造 ... ·  3 天前  
玉树芝兰  ·  学生偷懒用 AI 完成作业,老师该怎么办? ·  昨天  
数据派THU  ·  【AAAI2025】基于检索增强的动态提示调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数据风控联盟

实务丨浅谈汽车金融欺诈风险及防范策略!

大数据风控联盟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7-04-01 17:46

正文


汽车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便捷性金融服务的同时,一些非法份子伺机利用各种不良手段开展欺诈活动。欺诈种类包括身份盗用、资料伪造、一车双贷等多种方式。本文将重点就金融欺诈的手段及防范措施进行介绍。


一、欺诈风险


案例一:“不良中介”欺诈


(1)欺诈行为描述


客户申请办理大额信用卡较困难,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不良中介办理。此时,不良中介会告知客户可首先通过贷款方式购车以取得信用记录,购车的首付由中介替客户支付,待购车之后申请办理信用卡时容易获得更高的额度。由于部分客户金融意识薄弱,认为自己不用出资便可获得车辆,于是在不良中介的协助下递交金融机构一套合格的申请贷款资料,获得批复后,不良中介以用车办理贷款为由将车辆控制,并向客户索要大额手续费,客户无法支付才意识到上当受骗,导致逾期还款。


(2)不良中介诈骗手段


欺诈分子通过网络、店面等渠道进行宣传,宣传广告奢华、宣传口号诱惑力大,以拉拢金融意识薄弱的客户前来咨询进行诈骗。


(3)不良中介欺诈案件特点

- 以“0首付购车”、“代办大额信用卡”等噱头骗取客户信任

- 申请车辆贷款时客户本人未到店、或至少有第三方陪同

- 申请车辆贷款时选择高价车型、且要求低首付

- 与客户签署购车、代理提车协议

- 提供贷款购车全套服务

- 代替客户支付首付(盗刷他人信用卡)

- 代替客户提取车辆

- 待客户有信用记录后,使用客户资料办理多张信用卡

- 向客户索取首付及高价手续费,否则将车辆抵押变卖

- 寻找下一个客户继续进行诈骗行径


案例二: “车辆套现”欺诈


(1)欺诈行为描述


客户通过4S店递交资料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审批通过后客户提车,此时金融机构要求客户办理车辆抵押登记,但客户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办理,并将车辆过户给他人套取现金。客户通过车辆非法抵押、变卖的方式套现获利。


(2)车辆套现诈骗手段


寻找各种理由(选号牌/时间不够)无法在一天内办理车辆登记证书抵押,后期非法过户至他人。


(3)车辆套现欺诈案件特点


- 客户无真实购车意愿

- 最终目的为获取现金

- 不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抵押登记

- 拿到车辆后迅速变现



二、反欺诈防范措施


随着非法骗贷行为日趋频繁,反欺诈的作用至关重要。不同金融机构可根据企业需求,完善贷前申请和贷后管理的风险监控体系,有效识别恶意借贷,减少资金损失。


1.销售人员自我提升机制


汽车金融机构需持续对销售人员定期开展反欺诈相关培训,分享反欺诈案例,提高销售人员专业素养。


1) 客户申请环节:充分了解客户资质、购车用途及还贷意愿,并确保客户本人签署贷款合同,如发现异常时,及时提示客户,谨防上当受骗。


2) 车辆交付环节:要求客户须本人到店提车,如客户已签署委托提车协议,需致电客户确认情况,如发现欺诈嫌疑,立即向金融公司报备。




2.反欺诈预警机制



为有效控制申请阶段和贷后管理阶段的欺诈风险,金融机构可利用已累积的自有数据及外部数据,关联客户关键信息(如地址、电话号码、联系人信息等),完善反欺诈模型,实现系统提示并进行预警处理。


3. 反欺诈联防联控平台


由于汽车金融机构的欺诈信息较为孤立,使得不法份子的同一骗贷手法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成功骗贷。为此,建议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反欺诈信息共享,共同防御欺诈风险。


综上所述,欺诈风险防控作为汽车金融贷款服务的第一道防线,需持续加强体系建设,实现同行业联防联控。


来源:kk汽车金融行业研究


 广告 


往期热门文章精选: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风控从业人员》

《中国21个行业不良率排名!》

《【用户画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手机用户画像与征信研究》

《十年银行风控人的见解:风险就是人与人之间斗智斗勇》

《互联网消费金融行研——谈谈围绕央行征信外群体的消费金融创业》

《银行合规操作顺口溜,无懈可击,值得收藏》

《深度好文:信贷业务的25个风险点》

《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大拆解》

《消费金融3年增长10万亿,将有10个千亿估值公司诞生》

《2016年消费金融行业报告-人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