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http://cics.fudan.edu.cn/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会议资讯 |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为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员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7-09-22 10:1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CICS

欢迎点击上方“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订阅本公众号。


2017年9月20日,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立仪式暨首届圆桌会议在国家教育部机关北楼二楼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是全国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签约高校高端智库联盟的研究机构。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代表我中心出席了成立仪式。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主持成立仪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长李卫红介绍了联盟成立的背景和基本情况。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宣读了《高校高端智库联盟公约》,三十一家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员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公约。


图为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宣读《高校高端智库联盟公约》。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刘大为认为,“高校高端智库的成立恰逢其时。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国家治理和国家管理越来越倚重智库的智力支持,成立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意义重大:


一是应势而谋,着眼未来。高水平的智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思想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传播国家价值理念、服务政府决策、引导国际舆论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通过探索实现高校智库建设的模式创新,坚持高起点起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智库联盟必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智库标杆效应,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注入强劲的动力。


二是家国情怀,社会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社科界、特别是各个智库建设单位,聚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紧迫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动作为、建言献策,产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新成果,理论贡献突出、社会影响很大,展现了高校智库心系国家、咨政启民的理想情怀。


三是集中优势,凸显特色。创建高校高端智库联盟、举办主题圆桌会议,作为今年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的开创性举措, 打造了“论坛+联盟+圆桌会议”的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丰富了论坛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论坛的优势特色,也提升了论坛的高端特质。


图为中心副主任陆晔教授代表我中心签署《高校高端智库联盟公约》。


目前,教育部在66所高校布局了151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进行智库签约的17个,六家高校智库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还有一批单位正在朝着国家高端智库的目标迈进。


高校智库要服务国家,前瞻布局,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急需,牢牢把握我国阶段性发展的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言、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之间找准结合点,拿出有深度、叫得响、用得上、可操作的研究成果。既要夯实基础性研究,又要开创新路,集聚战略性研究。既要紧扣现实,出实招,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上力求突破,更要面向未来,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考虑,做好前瞻性和储备性研究。


高校高端智库,要立足和把握区位优势、高校优势和学科特色,在目标定位、体系构建、发展模式上,体现自身的特质,坚持特色化,形成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要紧扣国家急需、发挥专业优势,依据国家所需、高校所长、智库所能来确定自身发展坐标、形成特色、打造品牌。要面向实际,研以致用,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把社会问题、施政难点与学术兴趣结合起来。


智库建设,学科是基础,平台是抓手,人才是关键,创新是动力。当今时代,现实问题日趋复杂,决策难度日益加大,多学科协同攻关已经成为制度建设的主流趋势,高校智库要紧紧依托优势学科群,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高校的国际交流方式日益多样,高校智库也越来越成为展示国家形象、推动公共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期待,高校高端智库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炼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打造有标志性的新概念,形成包容互鉴、融通共享、开放运行的智库建设大格局。


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旨在为中国高校建设提供示范引领、协同攻关、人才战略的平台。希望全体联盟成员单位,充分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珍惜把握良好发展机遇,携手并肩、务实合作、开拓奋进、奋发有为,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和示范效用。”


高校高端智库联盟设立轮值主席单位。首期轮值主席单位为复旦大学。




附: 高校高端智库联盟成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简介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同年12月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获评“优秀”,成为进行智库签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心坚持”理论意识,经验取向,全球视野,本土关怀”,在大力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整体水平、增强与世界对话能力、促进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同时,服务国家战略,回应国家和世界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现代化、城市化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


针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崛起引发的传播革命,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未来五年,中心将集中致力于三大任务:第一,研究全球化、新技术、城市化所带来的人类社会交往形态重大变革,回应当前中国和世界新媒体崛起、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求。第二,创新传播学研究的机制,搭建新媒体、城市传播研究的学界、业界、政界的跨界平台,推进研究成果社会化,服务国家战略。第三,立足中国经验场域,重构传播及其研究范式,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


中心目前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0余名,与海内外不同高校合作共建多所研究机构,拥有《中国传播学评论》刊物。“中外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暑期学校十余年累积为全国培训了近千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骨干,每年的“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已经成为展示学术前沿、提升咨政能力的学界、业界、政界跨界交流的公共平台。


关于我们 本订阅号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官方微信帐号。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原名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1984年,重组于2000年2月,2000年12月通过严格评审,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全国首批106个基地中唯一的传播学研究基地。本订阅号关注学界动态,推送学术信息,欢迎订阅。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右上方菜单选择“查看公众号”并进入“ 查看历史消息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二孩妈妈进化论  ·  再见,完美。
7 年前
蒲公英Ouryao  ·  质量领导,你要有点脾气!
7 年前
天津大学图书馆  ·  【讲座预告】SCI-科学引文索引的检索与利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