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年至今,全国好多地方都搞了公用事业改革方案,改革后价格基本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涨。
前段时间广州那边,不是因为水价调价上涨的事情,在社交媒体还引发了讨论嘛。
从目前全国各地的样本看,今年以来公用事业的涨价,涉及了
水、电、燃气、交通等各个领域。
比如今年以来
深圳、成都、莆田、镇江等多个城市,相继上调了各自的燃气价格。
以深圳的燃气价格上浮为例,第一、二、三档价格分别上调至3.41元、3.91元、5.16元,涨幅分别为10%、9%、6%。
其实在这次调价之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了燃气的顺价调整,只不过当时的关注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
比如说在2022年的时候,就已经有45个城市调整,2023年这个数量上升至83个。
除了燃气之外,不少城市自来水的价格也也出现了上涨,比如前段备受热议的广州水费调整,涨价幅度就超过了30%。
燃气费、水费上涨的同时,电价也按照优化峰谷分时电价做了调整,高铁调价也是差不多的原理。
其实从全球范围横向对比的话,我们国家公用事业的定价整体是偏低的。
在水电煤气里面这几个大项里面,电价就是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横向对比我们国家的电价,比海外确实要低的多。
中国居民用电每度平均只有5毛多,美国每度平均9毛多,经合组织国家每度平均则超过1.35元。
之所以公用事业费用价格这么低,主要还是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所以政府一直在持续补贴。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是制造业大国。
公用事业费用保持低廉,可以降低制造业成本,确保商品在海外的竞争力。
公用事业行业
低廉的价格,使得
行业内公司的主营大多是亏损的,只能靠地方政府补贴才能维持运转。
所以如果你去看这类公用事业企业的财报,就会发现绝大部分这类企业都需要地方政府给予补贴,
以前房地产行业比较好,地方上的土地销售也顺畅的时候,补贴自然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事情。
现在和以前的不同在于:
由于房地产市场非常低迷,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卖地收入少了一大块,这就导致地方财政目前异常紧张。
收入少了之后自然就要减少支出,这就是为啥我们看到2022年以来,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减少对公用事业的补贴,来改善资产负债表。
而推进市场化改革,也成为地方政府减少对公用事业补贴、推高公用事业价格的重要抓手。
选择这个时间节点推进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可以减轻地方对公用事业的财政补贴压力。
另一方面海外目前都正在经历通胀,选择这时候公用事业费用涨价
,
也不会太影响我们商品出口的竞争力。
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一直在推进,部分公用事业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
这段时间很多地方调整水电气和高铁等价格,也是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
按照目前已经公布的样本数据看,在这轮改革之后公用事业的价格基本是普涨。
其中水费涨价幅度在20%-30%,高铁费涨价幅度在20%左右,燃气费涨价幅度约6%。
水电煤气这个几个大项里面,可能更值得关注的,是还在改革路上的电价。
我们觉得后续的电费改革方案,大概率会以调节峰谷时段和浮动比例为核心。
虽然目前改革方案还没有启动,但是电力的商品属性被还原,可能是未来的大趋势了。
这就是为啥我们会看到,绿电ETF(562550)又新高了,电力板块这段时间又行了,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从中长期水电煤气涨价的角度看,电力这个行业的逻辑是比较清晰的。
这里面中长期的驱动因子,是来自公用事业涨价的预期,而短期是来自夏季用电量增加的预期。
国内的电力行业这段时间一直在被很多人关注,也是因为有这个潜在的预期在。
对这个电力行业比较关注的话,其实可以多关注
绿电ETF(562550)这类行业ETF。
可能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未来公用事业市场化加速推进已经是大趋势了。
以前我们国家公用事业的价格能维持低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土地财政的补贴。
现在房地产销售不景气,之前通过卖地收入补贴公用事业的旧循环模式被打断了。
这个阶段旧模式里面原本被忽视的成本项,会因为补贴的减少逐渐浮出水面。
所以涨价也并不是短期一过性的偶然事件,未来公用事业可能会面临持续的价格上涨。
过去公用事业这个行业,之所以都不那么受人待见,是因为一直都增收不增利。
增收是因为经济发展以后,我们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每天用电用水自然就没那么省了。
另外就是随着工商业的大发展,这部分用电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
水电煤气的用量上来了,自然这些相关公用事业企业的销售额,也就逐渐变大了。
销售额虽然上来了,但是利润增长却没上来。原因是这些公用事业的价格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很大一块是由地方财政不断补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