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sir讲地缘
以地缘为角度,历史为脉络,沿着先人的足迹,探究缤纷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好喜欢中式秋景的氛围感!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10张图,带你了解最绚烂的金秋彩林 ·  3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油画般的秋色究竟有多美? ·  4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山西,这泼天的富贵还没完! ·  5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再次出发,极境只有一步之遥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sir讲地缘

大航海时代 — 卡涅姆-博尔努王国,乔斯高原,豪萨城邦

温sir讲地缘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2-19 07:35

正文

  沿乍得湖兴起的土著政权叫作“卡涅姆-博尔努王国”。9世纪的阿拉伯人得知这个国家的信息时,它是以“卡涅姆”( Kanem,又译卡内姆或加涅姆)之名兴起于乍得湖东北部,14世纪末迁居至位置更为安全的乍得湖西岸(首都库卡瓦),并更名为“博尔努王国”。与西非其它土著政权的兴起如出一辙的是,跨撒哈拉贸易的展开以及北非穆斯林商人/牧民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阿拉伯的记录者甚至认为这些外来势力中的佼佼者,曾经取得过卡涅姆王国控制权(而后被当地部族融合)。当然,在地缘框架中这些实在不重要,就像俄国皇室中有再多日耳曼血统,列宁是否有蒙古人血统,都不会影响它的地缘属性一样。
  既能沟通南北商路,又能打通东、西非贸易线的乍得湖势力,在博尔努王国时期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以至于能够与同时期控制内尼日尔三角洲,并向东扩张势力范围的桑海帝国展开竞争。好在双方都有自己的核心领地以及贸易空间,这种竞争还不至于到你死我活的地步,不过介于二者之间的区域,就难免深受其害了。
  乍得湖与尼日尔河间的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二者之间的分水岭是西非另一个明显的凸起:位于尼日利亚中部的“乔斯高原”。身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乔斯高原,平均海拔约在1200-1400米。对于依靠农业技术发展来催生文明的人类来说,这样的自然条件,即可帮助当地居民在雨季躲避过量的雨水,又不至于在旱季无水可用(山地可形成地形雨)。今天在黑非洲发现的最古老的土著文化——诺克文化,便是处于乔斯高原地区。这个兴起于公元前10世纪土著文化,除有成熟的农业技术、制陶技术等文明基本要素以外,还有发展了成熟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诺克文化乃至中西非土著文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经历成熟的青铜时代(并非没有掌握技术),而更像是直接从石器时代跨越进铁器时代。鉴于铁制工具比之铜制工具的优越性,以及黑非洲文明的后发性,如果这两项技术是早期从外部传入黑非洲的(最有可能是沿尼罗河进入的),作为后发者选择更为先进的技术发展,也属正常之举了。当然,这并不代表铜在黑非洲就不重要了。事实上,在中西非贸易中,从北方输入的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商品。只不过铜的定位更多是用来制造工艺品、奢侈品,乃至充当货币罢了。联想一下中国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后,铜及其制品的定位就能够理解这一点了。
  黑非洲土著文明中,原生性和次生性的比例到底有多少,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无论是尼日尔河、乍得湖,还是乔斯高原,真正让他们有机会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聚光灯下的,是它们与跨撒哈拉贸易的对接度。从位置上来看,乔斯高原的北部会比其它方位,更有机会填补尼日尔河与乍得湖贸易中心之间的空白。公元11-12世纪,这一地区诞出了一个以 “豪萨”为标签的政治体。不过豪萨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王国,而是一批兴起于乔斯高原北部,尼日尔河-乍得河流域相接处的城邦统称,由于主要城邦有七个,所以也被称之为“豪萨七邦”,其中最为核心的城邦叫作“卡诺”。 参照旧大陆的经验,豪萨人的城邦体更类似于古希腊式城邦的存在(卡诺相当于雅典),在有强大外敌入侵时,他们会趋向于结成同盟共同应对;而为了争夺利益,彼此之间也会征战不休。
  处在桑海帝国与博尔努王国之间的豪萨之地,不可避免的成为两者争夺势力范围的焦点之地。豪萨松散的政治组织形式,使之战略上一直处于防御地位。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就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来说,以“帝国”为代表的集权体制并非是唯一的道路。区别于那些帝国体的国家,此类政治样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更为浓厚的商业属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文化上的开放性。这一点,从如今豪萨语西非“非官方通用语”的地位也可以看出。
  今天使用豪萨语的人口超过5000万。然而豪萨语却并不属于黑非洲原有的“尼罗-撒哈拉语系”或者“尼日尔-刚果语系”,而是被归类为包含阿拉伯语、柏柏尔语的“闪含语系”中。简单点说,豪萨人不仅像其他跨撒哈拉贸易的受益者一样接受了伊斯兰教,还在语言上更为彻底的拉近了与贸易对像的距离。甚至在进入城邦时代后,豪萨商人就很快选择借助阿拉伯字母,创立了自己的文字。
  如果从政治角度来看,以桑海帝国为代表的西非三大黄金帝国,无疑算得上是成功者,但从更为基础的地缘角度来看,“豪萨”的后续影响力却要大的多。要知道,今天被认定为“桑海人”的族群,数量仅仅只有2、300万(桑海语属于“尼罗-撒哈拉语系”)。当然,每个民族集团或者政治体都有他的生存之道。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桑海人依靠军事而取得的政治上的成功,与豪萨人变通灵活的生存之道,并无所谓优劣。
  现在,我们已经对从大西洋到乍得湖,沿萨赫勒南沿一线的地缘政治结构有所了解了。基于跨撒哈拉贸易对西非文明、地缘政治进程的影响,来自北非的穆斯林商人、伊斯兰政权,将不可避免的在接下来的历史进程中,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就此再推进个几百年,我们今天看到的黑非洲也许就全是一片“绿色”之地了。不过,这个世界总是不缺乏竞争的,从海上而来的葡萄牙人,很快将会把地中海的圣战之火引向这片土地了。至于葡萄牙人是怎么做到这点的,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