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刚刚平定了准噶尔叛乱的乾隆兴致勃勃地踏上了他的第二次“下江南”的旅途,谁知刚刚到了徐州一带就被扫了兴。
前来接驾的官员中有一位已退休的前布政使、河南夏邑籍官员彭家屏,向皇帝打了河南巡抚图勒炳阿的小报告,告他瞒报河南四县的严重水灾,让百姓无法获得朝廷的赈灾。图勒炳阿当然矢口否认,说当地只有一些小积水。
文章写到这儿,我想请读者大人想一想,假如你是乾隆,你会怎么判断此事?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想,大部分人的想法应该是:既然大家各执一词,那就引入第三方调查组。
所以我说大家都没有当皇帝的觉悟,
乾隆的第一念头就是:这是一起“政治攻击”事件,它的背后也许还有更大的阴谋。
再加上乾隆对这个彭家屏是有成见的,他是乾隆非常讨厌的雍正一朝的重臣李卫的旧党,正是因为这层关系,乾隆登基之后,彭家屏就一直在副省级的位置上打转转,最后不得不告老还乡。
但前朝旧事,乾隆也不想再提起,所以最后的处理结果是让图勒炳阿跟彭家屏“勘查后据实奏报”,实际上是当成“人事矛盾”给压下去了。
当然,乾隆毕竟还有点皇帝的责任心,虽然没有派调查组,却暗中让自己的亲信“步军统领衙门员外郎观音保”微服私访。
几个月后,观音保回来了,交给乾隆一样东西——半路买来的两个小孩子,买一送一只要五百文。铁证如山,河南四县确实发生了严重的水灾,图勒炳阿也确实瞒报了。
事情似乎水落石出了,的确是退休官员“为民请命”,接下来没什么可说的,自然是公开查办此事。
但这里有一个小小细节,这个观音保不愧是乾隆身边的人,知道此事没那么简单,也知道自己的汇报关系重大,特意买了两个孩子来当证据,以示自己完全是秉公办事。
事情日后果然横生波折,过了几个月,乾隆在江南玩够了返京再次路过徐州时,有百姓拦路喊冤,状告河南官员瞒报灾情,这种行为有个专门的词叫“刁民闯御道叩阍”,一听就是贬义词。过了几天,又有一个叫刘元德的百姓“叩阍”,状告当地官员不称职,要“换人”。
文章写到这儿,我又要停来下,请读者大人们想一想,发生的这两件事,是不是坐实了彭家屏的举报完全是一心为公?
如果你这么想,那说明你距离领导的位置,还要再修炼修炼。
百姓拦驾,反而让乾隆确信:虽然举报属实,但这仍然是一起以举报为名的政治攻击事件,这两个人一定暗中有人指使。
你看,
下回你要真的向领导打小报告,证据别太多,别想着一心做成铁案,否则很容易让领导怀疑你别有用心,最好是留下一些痕迹让领导自己去发现
,特别是对于乾隆这种“极度自信,又极度多疑”的领导。
这么一来,乾隆处理的重点就变成“幕后推动此事者的政治意图”,他命人审问拦驾喊冤的刘元德,果然查出背后有人指使,但此人并非彭家屏。
可这么一来,又交不了差了,办案自然明白圣上要找的“幕后黑手”是谁,那就继续审吧。
过了几天,一份新口供出来了,刘元德供认:彭家屏见驾后,在乡里吹嘘自己“为民请命”,刘听说后,才想到也去“叩阍”,接下来是重点——自己曾托人将呈词给彭家屏看过。
这一下坐实了吧?如果你也这么想,说明你还是不了解皇帝的心理。
乾隆一眼就看出审案官员既想贯彻上面的意思,又不想做得太绝的心理,所以他的意见还是两个字:重审!
为什么乾隆死死揪住此案不放呢?我们还是要从头梳理,分析一下乾隆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