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疯狂涌入后,身在其中的企业似乎不再追求赚钱,而是享受这种“快感”。
当下,处于乱战中的CDN市场,就正遭遇着这样的洗礼。继两年前发动CDN价格大战后,2017年3月29日,国内某公有云厂商又一次在CDN市场举起价格屠刀,宣布CDN降价35%。这一招的确很“刺激”,会奏效吗?
我们见过最熟悉的打法是:一方市场稳固后,赚取到稳定利润的“产粮区后院 ”,才会用激烈的方式去攻占另外的地盘。持续亏损的公有云市场是不是这样的“粮仓”?CDN领域价格战会不会让云厂商还没从云服务亏损的“坑”里爬出来,又掉进了另一个“深坑”呢?
最近两年来,AWS商业上的成功,令全球资本趋之若鹜。光环效应下,国内外资本也竞相扎进公有云市场。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尽管资本高歌猛进,但国内外公有云市场却并不光鲜。国际上,AWS已经实现规模盈利,Azure奋力追进,其余公有云厂商均未摆脱亏损的泥潭。国内市场上,除第一名外,其余市场份额更是相对分散,竞争相当惨烈。
短期来看,国内公有云的排位赛竞争还远未结束,公有云服务商处于亏损状态,就连喊着要颠覆世界的阿里云也没逃出持续亏损的泥淖。金山云、青云、Ucloud、七牛云、世纪互联、鹏博士、华云、京东云等多达20余家混战在一起,靠着裹挟进来的资本大打价格战。
各大云服务商为了抢占市场,都将降价作为重要手段;不少靠融资活下去的云厂商,为了追求更亮眼的数据,不惜成本烧钱抢用户,在这种趋势下,要想盈利几乎是天方夜谭。一边是疯狂扩张,一边却亏得一塌糊涂,如此种种,让公有云的盈利变得遥遥无期。
然而,资本是有容忍度的,一旦看不到成长与回报,投入就会戛然而止。于是,CDN就成了云服务厂商曲线救国的筹码。
一年前,多家云服务商选择进入CDN领域,欲开辟新大陆,采取了价格战这一简单粗暴的市场策略。
部分云服务商涉足CDN行业确实存在多个层次上的考虑:
一是,CDN服务有利润,这是曾经的牛股网宿科技给外界的一个普遍印象,连年的利润增长让云服务商认为,可以用CDN的盈利来填补云计算亏损的窟窿;
二是,只做基础设施层面的IaaS服务,短期无法盈利,通过叠加增值服务,拿CDN当诱饵,或许是云厂商排队入局CDN领域的如意算盘;
第三点可能更被看重,资本是逐利的,各云厂商都怀揣着上市赚大钱的野心,多了CDN的概念,不仅能把营收规模做大,估值也能水涨船高,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曲线救国的打法对不对,目前仍是一个未知数,短期来看并不乐观。表面上,CDN巨头Akamai盈利可观,国内CDN老大网宿科技也在赚钱,但十几年来,中美CDN市场上,一直各只有一家盈利。蓝汛去年亏损4.9亿元,帝联亏损接近6000万元。部分云服务商忽略了CDN的门槛,贸然进入CDN领域,很可能又掉进了新的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