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我国上个世纪最真实的商战,一个曾经在中国商界熠熠生辉,书写下无数辉煌篇章的民族企业,竟然被自己人玩完了!
2011年9月,贵州电视台报道,一瓶产自1935年仅剩400毫升的老酒,在拍卖会上以1070万的天价成交!
2011年1070万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那年北京房价也不过1万5一平,相当于一杯喝掉了北京一套300平米的四合院!
纵使这瓶酒有75年历史,传承明晰,是绝版孤品,但这个价格依旧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果然,很快有媒体挖出了蛛丝马迹。
提供这瓶酒的人,是赖茅鼻祖赖嘉荣的嫡孙赖世豪,而拍下这瓶酒的人同样姓赖,并且是赖氏宗亲。
这就有点炒作的嫌疑了,但令人惊讶的是,直到很多年以后,时任贵州电视台台长退休后,公开表示当时早就知道是炒作了。
但出于对赖家后人的同情以及对茅台的愤怒,依然选择报道了这则新闻。
用老台长的话说,与其说赖家炒作,倒不如说他们走投无路,想借助媒体的力量搞个大新闻,从茅台手中拿回品牌!
很多不懂酒的人乍听赖茅俩字,会误认为是蹭茅台的,可实际上赖茅是茅台厂的前身,也是真正的酱香之祖。
甚至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那场茅台与赖家后人持续近30年的官司,现在被迫改名赖氏父子的赖家茅酒可能会比茅台更有名!
1953年,茅台镇地方政府通过赎买、没收等形式,整合了赖、华、王三家私人酿酒作坊,成立了国营茅台酒厂,也就是今天的贵州茅台集团。
三家老酒坊中,当时最具知名度毫无疑问是赖家。
它所生产的赖茅早在1942年就远销香港,供不应求。1950年,酿出那瓶千万天价酒的赖贵山,跟随访问团受邀参加国庆观礼,被点名带50瓶酒去款待外宾。
茅台1988年被选为国宴用酒,而赖家茅酒达成这项成就,比它早了整整38年!
据当时的茅台镇镇委书记回忆,赖家之所以愿意合并进茅台,是特殊年代为集体考虑,为支持国家规划而牺牲小我。
原因是赖家祖传的酿酒技法,并没有在酒厂合并后传给外姓人。相反还是以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在家族内传承。
这也是从1953到1988,将近40年的时间里,茅台从没有生产过赖茅的原因,因为它是真的不会!
1986年,改革开放后,赖贵山带着儿子赖世豪回到茅台镇,沿用祖传技艺,恢复了赖家酒的生产,也就是今天的赖氏父子酒。
赖家独门酿酒技术重出江湖。得到了当时中国白酒界的泰山北斗,同时也是轻工业部工程师周恒刚的点名支持,几乎是一夜成名!
周恒刚当时刚通过两次科技试点,把茅台的酒质提升了一大截,在业内声名显赫。
这样一位见过世面的大佬尝过酒后感叹:难得呀,几十年了,我终于又饮到赖老板的酒了!
周恒刚对赖氏酒的认可,让当时很多酒评人也开始把赖茅和茅台相提并论,比较孰优孰劣,而敏锐觉察到挑战的茅台很快就做出了反应。
1988年,茅台突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三大商标申请,对应的正是当年那三家酒坊的赖茅、
华茅
和王茅。
结果华茅和王茅都顺利通过,赖茅的官司却一打就是26年。
最主要的原因是茅台确实不掌握赖家酿酒技术,同时赖家后人刚复兴这个酒,打出一些名气,就迫不及待来抢商标,即使旁观者也能看出是什么动机。
但此时的赖家人也不会想到,这场官司会先后熬走他们两代人。也让外资利用这个品牌,赚走几十亿财富!
在茅台和赖家打官司的26年里,因为始终没有确定品牌归属权,导致茅台镇一度涌现出400多家跟赖茅有关的牌子。
这里面有很多是外资趁虚而入,保守估计赚走了几十亿!
当时知情人爆料,地方上也给这个案子判罚提供了意见,认为赖茅归到茅台,会更有利于集中发展。
丢了赖家商标,打了20多年官司负债过亿的赖世豪,3年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
生前他反复念叨的一句话是:茅台历史上60年都没生产过这个酒,商标怎么就成它的了呢?
商标最终没有判给赖家,在业内很多人看来是不服气的,也是段悲情故事
父亲去世,赖天鹏接手酒厂,一上来就是天崩开局,刚睁眼一亿多负债,是名副其实的负二代。
为了还债,也为了恢复赖家往日的光辉,赖天鹏选择彻底放弃赖茅的商标使用,改用“赖氏父子”打反击战。
赖氏父子酒在有赞开有厂家直营的店铺,点击下面的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在线下单,酒厂直接发货,购买选整箱更划算!
如果您不会在线下单的,也可以长按下面图片,添加销售人员的微信,在微信联系下单,可以
发顺丰
货到付款!
换句话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赖氏父子酒,正是当年的赖茅。
赖氏父子用的祖传酿酒技法,可以用“一个独家和三个高温”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