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过去几年间,滴滴一直在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业务和布局。
早在2015年,滴滴快的旗下一号专车就与P2P平台点融网合作推出余额理财产品。
2015年底,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100%出资设立深圳北岸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16年初又成立南岸(上海)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后者目前已改名为“上海桔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或许是因为保险经纪等业务受到相关限制,因而转型。
2016年3月,其透过“滴滴系”的香港公司——快富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经营融资租赁、担保等业务。彼时,程维还担任过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而这也标志着滴滴正式涉足汽车金融领域。
2016年8月,滴滴在其手机App端的试驾商城中推出了其分期购车产品“滴分期”。
2017年3月,推出由华夏基金提供管理的余额理财产品“金桔宝”。
今年3月,滴滴储架发行汽车融资租赁专项ABS,储架额度100亿元。4月,发布信贷产品“滴水贷”。
目前,滴滴已拥有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四块牌照,涉及货币基金、保理、保险、汽车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业务。如今在一级市场,其又加码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滴滴金融生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牌照布局较为齐全,业务场景较广泛,紧密贴合出行场景,初步形成金融生态。二是轻资产模式为主导。上述保险、理财等多数产品线,由于专业性强、生态粘性弱,因此都是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滴滴主要从事导流服务。三是重资产模式聚焦在泛信贷领域,主要包括汽车融资租赁和信用贷产品,这两项业务与出行生态关系紧密,能够发挥滴滴的数据风控优势,有望获得超额利润,因此这个领域是滴滴金融的核心板块。
公开报道显示,在8月26日亚布力论坛夏季峰会的闭幕式演讲上,创业黑马创始人董事长、黑马学院院长牛文文表示,新一代企业家有很多不一样,“他们对资本的认知,他们敢花钱、敢烧大钱,当然烧钱不一定是好事。他们对供给侧、供给资源的挖掘以及对管理边界的突破。”在他看来,烧了百亿级的资金后,管理是个大问题,并以滴滴出行举例,“现在滴滴已经变成一家咨询或者投行管理的公司了,打破了管理的界条,我认为这也是存疑。”
“滴滴金融由于场景的局限性,不可能走出一条蚂蚁式的相对独立的泛金融生态之路,其只能是出行主业的助力、补充以及变现渠道。因此,滴滴金融的战略定位必须明确,其只能锦上添花,而不可能是救命稻草。”赵一洋分析。
如果在新加坡,“滴滴”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