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BS实践前沿
ABS实践前沿定位于资产支持证券化的政策解读、案例实践,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要方向,致力于帮助行业服务者提供高品质实用信息,提高实战操作技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聊一台售后长达3年的一线笔记本 ·  昨天  
摸摸艺术书  ·  重磅新书 /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联想 YOGA 14 / X 和 YOGA ... ·  2 天前  
色影无忌  ·  尼康Z 35mm F1.2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ABS实践前沿

风口浪尖上仍扩张!获批100亿ABS的滴滴,弱监管下的顺风车能跑多远?

ABS实践前沿  · 公众号  ·  · 2018-08-28 17:01

正文


滴滴持续加码金融投资业务:同日设立全资基金子公司、股权投资公司


近期处于风口浪尖上的滴滴,其版图仍在持续扩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日查询“天眼查”得知,8月13日,滴滴(厦门)股权投资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大股东为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出资比例80%;另一股东为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博,出资比例20%。该公司的注册地址位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


无独有偶,8月13日当天,滴滴出行也就是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全资的基金子公司——滴滴(厦门)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也是1000万元。这两家公司的监事均为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吴睿。


根据公开信息,滴滴(厦门)股权投资有限公司的投资范围为:

而滴滴(厦门)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则多了“受托管理股权投资基金”这项:


天眼查还显示,程维目前是12家公司的法人,其中包括嘉兴桔子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的大股东也是程维、出资比例80%;另一位股东张博,出资比例20%。目前,滴滴出行一共管理着3只基金,分别是嘉兴桔子共享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嘉兴小桔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嘉兴枇易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事实上,过去几年间,滴滴一直在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业务和布局。


早在2015年,滴滴快的旗下一号专车就与P2P平台点融网合作推出余额理财产品。


2015年底,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100%出资设立深圳北岸商业保理有限公司。2016年初又成立南岸(上海)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后者目前已改名为“上海桔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或许是因为保险经纪等业务受到相关限制,因而转型。


2016年3月,其透过“滴滴系”的香港公司——快富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了“众富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经营融资租赁、担保等业务。彼时,程维还担任过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而这也标志着滴滴正式涉足汽车金融领域。


2016年8月,滴滴在其手机App端的试驾商城中推出了其分期购车产品“滴分期”。


2017年3月,推出由华夏基金提供管理的余额理财产品“金桔宝”。


今年3月,滴滴储架发行汽车融资租赁专项ABS,储架额度100亿元。4月,发布信贷产品“滴水贷”。


目前,滴滴已拥有支付、网络小贷、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四块牌照,涉及货币基金、保理、保险、汽车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业务。如今在一级市场,其又加码成立了基金管理公司。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滴滴金融生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牌照布局较为齐全,业务场景较广泛,紧密贴合出行场景,初步形成金融生态。二是轻资产模式为主导。上述保险、理财等多数产品线,由于专业性强、生态粘性弱,因此都是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滴滴主要从事导流服务。三是重资产模式聚焦在泛信贷领域,主要包括汽车融资租赁和信用贷产品,这两项业务与出行生态关系紧密,能够发挥滴滴的数据风控优势,有望获得超额利润,因此这个领域是滴滴金融的核心板块。


公开报道显示,在8月26日亚布力论坛夏季峰会的闭幕式演讲上,创业黑马创始人董事长、黑马学院院长牛文文表示,新一代企业家有很多不一样,“他们对资本的认知,他们敢花钱、敢烧大钱,当然烧钱不一定是好事。他们对供给侧、供给资源的挖掘以及对管理边界的突破。”在他看来,烧了百亿级的资金后,管理是个大问题,并以滴滴出行举例,“现在滴滴已经变成一家咨询或者投行管理的公司了,打破了管理的界条,我认为这也是存疑。”


“滴滴金融由于场景的局限性,不可能走出一条蚂蚁式的相对独立的泛金融生态之路,其只能是出行主业的助力、补充以及变现渠道。因此,滴滴金融的战略定位必须明确,其只能锦上添花,而不可能是救命稻草。”赵一洋分析。

如果在新加坡,“滴滴”会面临什么样的结局?

8月26日,“滴滴”发布了《关于乐清顺风车事件的自查进展》的通报,其中提到,“自8月27日零时起,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至此,历时3年多,以数起命案为代价的顺风车业务终于告一段落了。


顺风车为什么这么不顺?笔者以为,这是其无序扩张的必然结果,在其背后则是一场资本无限膨胀、无视公共利益的“盛宴”。今年4月据《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滴滴当时正在和多家投行洽谈IPO事宜,期望在2018年下半年上市。5月下旬的消息显示:滴滴已初步决定落户香港上市。滴滴出行作为国内一线未上市新经济企业,其估值水平可以名列国内前三,除了1500亿美元的蚂蚁金服之外,就数滴滴出行、美团的估值最高,都能有600亿美元以上,其市值甚至位列全球十大新经济企业。


在资本扩张的诱惑下,“顺风车”已经变味了。 在2016年7月26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8号)文件中,第十条的阐述:私人小客车合乘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城市人民政府应鼓励并规范其发展。由此可见,顺风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营利,而在于减少拥堵和污染。不过,此后的顺风车则好像成了“漂白的黑车”,所有出租车可以做的业务都可以做,但是相应的监管都没有。特别是与公安交管部门之间几乎隔绝,在不少城市,不但事前不要运营许可,而且事中监管基本靠企业自律。


事实上,国外也有顺风车,只是在监管方面细致多了。 2015年2月,新加坡议会又通过了《道路交通法(合乘例外)》的修正法案,将符合规定的私人小汽车合乘(俗称顺风车)从非法营运中豁免,法案对合乘定义非常清晰,主要界定标准包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