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墨香中华
一磬砚,一柱墨,戗金“墨香研透写中华”! 我们的追求: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播撒现代文明之花,让书斋里的精华香飘天下! 我们的宗旨:推崇原创中国、文化中国!共建文明中华、墨香中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墨香中华

屈原 | 自沉汨罗,千古诗魂归何处

墨香中华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5-29 06:38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点击上方 墨香中华 ”可以关注我哦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这一世界文明古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


周朝,是继夏、商之后又一个重要的奴隶社会朝代。 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了安抚诸侯各方,它在建立初年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小国。 然而,在周朝八百余年的历史中,这些诸侯小国之间同样避免不了绵延的战火,几乎没有安定的时候。 周朝末期,这类混战进入了所谓的“战国时期”,即诸侯小国之间经过了不断的消灭、吞并,终于只剩下了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它们被世人称为“战国七雄”。


公元前三世纪,战国后期,华夏大地上战火纷飞。 尝尽了战争之苦的老百姓渴望和平,具有各自经济和战争优势的“战国七雄”也都在作着消灭对方、统一天下的努力,长期的混战进入了最后的白热化状态。 毫无疑问,在战国后期,各自割据一方的诸侯小国即将走向大一统的态势,也已体现得极为明显。



汨罗江


公元前277年,暮春季节,今属湖南省汨罗市境内的汨罗江畔,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沿着小道踉跄走来。 风声鹤唳,似乎还能听见远处的刀枪撞击声、 呐喊声以及让人揪心的呻吟声。 此时, 作为“战国七雄” 之一的楚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历史关头,另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秦国的军队即将占领这儿。 老人呆呆地走着,听着,叹息着,转身走向汨罗江,在江边的泥岸上坐下来,注视着这滔滔江水,一动也不动。 他抱住脑袋,一副十分痛苦的神情。


老人身后不远处的江畔小道上,不时有逃难的人从远处奔来,急急地向南方逃去。 不难看出,这些逃难的人中,有不少还衣着华丽、行囊庞大,甚至还驾着牛车,他们是地位显赫的官吏。 连官吏都在狼狈地逃难了,普通百姓还敢再死守家园吗?



“郢(yǐng)都早就陷落了,连长沙都快要失守了,楚国的军队一直在撤退!”


“快走,快走,秦国的军队已经渡过长江,过了湘水,离这儿越来越近了! ……”




逃难的人群中不时传播着这样的消息。 这可绝不是危言耸听,那些刀枪撞击声、呐喊声以及让人揪心的呻吟声,不正由北向南地追撵着扑来吗? 盘旋在逃难人群上方的乌鸦也在凄厉地叫着,给这绝望的氛围平添了一丝浓重的伤感。


原本,这可是南方最温暖、最美丽的暮春季节呀。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一切都充满着诗情画意。谁知,楚国的灭顶之灾已在眼前。


老人依旧坐在汨罗江边的泥岸上,紧紧抱着脑袋,整个人蜷缩成了一团。 汨罗江水拍击着泥岸,涛声阵阵,老人发出的痛苦的哭泣声与涛声交织在一起。 他为楚国而哭,为民众而哭,为自己而哭。曾经的抱负,曾经的努力,想不到竟破灭在这个自己一向歌吟赞美的美好季节, 这怎么叫他承受得了呢?


悲怆的哭泣引来了关注。一个坐在泥岸不远处、正在捕着最后一网鱼的渔夫发现了这个老人。他收了网,慢慢走过来,关切地打量着。他很快发现这个老人绝非等闲之辈。当渔夫朝老人再凑近了一点后,不由得大吃一惊:“啊,这不是三闾(lǚ)大夫吗?您,您怎么会出现在这个地方?”


老人抬起头来,目光与渔夫对接。果然是一双智慧锐利的眼睛,果然是三闾大夫屈原那张熟悉的面容!屈原微微点头,并不否认自己正是那位名扬天下的楚国重臣。曾经拥有“带长铗(jiá)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wéi)”堂堂仪表的屈原,颠沛流离中,不仅没了随从,没了车马,丢了从不离身的书籍,连衣衫都已破烂不堪,脚上只套着一双沾满泥浆的草鞋。然而,那种不凡的气度,尤其面对楚国将亡时的极度痛苦的表情,依然显示出了他的身份。


屈原(资料图)


面对渔夫刚才的疑问,屈原禁不住苦笑,发出一声粗重的叹息:“唉,整个世界已经浑浊一片,只有我才是清白廉洁的;这么多人都在犯糊涂,只有我才是清醒的,所以,我才会到这个地方来。”


渔夫说:“我听说,如果是一个圣人,他对于眼前的事物,往往不会太固执地坚守先前的信念,而是跟着世俗的改变而改变。整个世界已经浑浊一片,您何不随波逐流甚至推波助澜?这么多人都在犯糊涂,您何不吃下他们的酒糟、喝掉剩下的淡酒,同样醉生梦死?您为什么要死死地怀藏着美玉般的品格,而让自己遭受被赶出宫廷、放逐在乡野的结局呢?”


屈原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回答道:“我也听说,刚刚洗过头的人在戴帽子之前,总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好澡的人在穿衣服时,总会抖掉衣服上的灰尘。你想,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他怎能容忍自己高贵洁净的人格,蒙受世俗的尘土和污秽?我宁愿投进这江里,让自己葬身于鱼腹,也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质,遭受那些尘土和污秽的肆意侵袭! ……”


屈原越说越激动,说得气喘吁吁、嗓音沙哑。 他的慷慨激昂,让日夜奔流的汨罗江都平息了涛声,细心地倾听着。


屈原按住胸口,剧烈地喘息。 连日来的颠沛流离,让他心力交瘁,身体已十分虚弱。 渔夫在屈原身边坐下来,静静地陪伴着他。 渔夫明白,再也不能让屈原激动了,此刻的三闾大夫最需要的是一种绝对的宁静,一份身心的抚慰。 虽然身居乡野,每日打鱼为生,但在国家危难之时,渔夫自然也关心着楚国宫廷的事,并早就听说屈原是个满腹才华、胸怀大志、值得尊敬的正直之人。 他明白,自己在不经意间遇上了落难中的旷世巨子,眼下惟一该做的,便是真诚的安慰和全身心的照料。


就这样,这个黄昏,渔夫一直陪伴着屈原。 身后的小道逃难的人群依然不绝,凄厉的乌鸦不停地盘旋,从远处来了越来越浓的烟尘,显然,楚国的军队还在无奈地败退。渔夫关切地注视着屈原越发凝重的表情。 渔夫刚想说什么,屈原忽然站起身,面对着汨罗江,吟诵起他不久前作的那首《怀沙》。 这首诗,可是屈原一生最后的泣血之作啊!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gǔ)徂(cú)南土。


眴(shùn)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yū)轸(zhěn)兮,离愍(mǐn)而长鞠。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刓(wán)方以为圜(yuán)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nà,通“讷”)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




在这首诗里,屈原写道:


和煦温暖的暮春初夏时节,草木茂盛,一片葱茏。可是我的心里充满着永远都无法摆脱的哀伤,如同这条大江,一路向南流淌。我看见前方的路一片迷茫,寂静得如同死亡。这几年来,满心的委屈和痛苦堵在胸间,在穷困的生活中又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我质问自己,心中的志向和情感是否有错,可我只觉得蒙受冤屈,而且始终自我压抑,黯然神伤。那些小人尽管可以把方的削成圆的,但即使如此颠倒是非,正常的法度和公正的天理还是无法遭到废荒;而改变当初的志向和立场,这是每个君子都应该鄙弃的事……


担重任、居高位的人,却因没有起码的才能而耽误了国家大事;才德在身的君子,却处在穷困冷落的境地而无法展示他的才华。 如同村庄里的狗在一齐狂叫,它们的狂叫其实是一种责怪;宫中小人总是这样刁难有才华的人,这是卑劣者们的惯用伎俩。 我一向不愿在表面上自我夸耀,很多人因此不知道我的才能超乎异常; 如同有用的木材不应该被无情地砍断,众人其实还不知道我所具有的才干……


我真想朝北行进,走向郢都,可天色渐暗已近黄昏;我要排解心头的哀怨和沮丧,越过生死之间的界限,从容地为国殉葬!……


暮色笼罩天地,茫茫黑夜即将来到。 渔夫早就饿坏了,只是生怕自己走后, 三闾大夫会有个三长两短, 才不敢有片刻离开。 渔夫打定了主意,只要屈原需要,他甘愿一直陪伴着。 要不是战乱,自己哪会有这样向屈原表达敬意的好机会?当然,要不是战乱,屈原也不会沦落到这样走投无路的境地。 可是,活活地被饥饿煎熬,也不是一个办法呀。 自己已经饿成这样,三闾大夫奔波多时,肯定比自己更饿。


屈原看出了渔夫的心思,轻轻地叹了口气,对他说:“你快去吧,不放心的话可以快去快回。”


渔夫走了,拍打着他的船桨,唱着渔歌远去。


可是,等到渔夫拿来食物,匆匆赶回汩罗江边时,那泥岸边早已没了屈原的身影。 难道屈原撇下他,重新汇入逃难的人群了吗? 似乎不会。 如果只是继续逃难,像屈原这样注重礼节的人,不可能不辞而别。 而秦国的军队还没有来到这儿,不可能抓走屈原。 正在犯疑,渔夫突然在泥岸上看见了一双草鞋, 就是那双套在屈原脚上的沾满泥浆的草鞋。渔夫顿时明白了什么, 他惊慌地狂叫起来:


“啊———!”


屈子祠


风在呜咽,汨罗江在呜咽,整个世界在呜咽。 渔夫顺着水流, 追寻着屈原的遗体。他的哭喊引来了很多关切的人们,连那逃难的人们都拥到了汨罗江边。当众人得知投水自尽的竟是三闾大夫时,大家都顺着汨罗江的水流,找寻屈原的踪影。这是一个怎样悲痛的黄昏啊,汨罗江畔一片悲声,那大群大群的乌鸦从四面八方飞来,如同乌云,挡住了天空中那最后一丝血色的微光……


秦国军队在攻陷了楚国的郢都后,又向南推进,由楚顷襄王率领的楚军兵败溃逃。 不消说,这一回,楚国的实力又被秦国大大折损了。


楚国本来占据着怎样的优势啊,真不该一次次地惨败。 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主要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经过几十代人的耕耘创业,这儿已逐渐成为富庶之地,人口众多、城郭遍布,称得上是繁荣的国度。 如果楚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其势力和潜能不可限量可惜,历史的发展进程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


荆楚大地养育的优秀儿子屈原,对这片土地的爱恋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的胸中始终怀有一个美丽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让楚国成为华夏大地上最富饶、最强大的国家,让另外的六国归顺楚国,以最终统一中国,让天下和平繁荣,让所有老百姓都能过上平安富足的生活。而且,屈原设想中的统一中国,并不是主要依靠武力, 而是在和平稳定的前提下,通过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进步,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屈原的一生,一直在为实现这个梦想努力着。 然而现在,秦国军队燃起的战火居然横扫着他心爱的国家,他一向关爱的人民,他还有什么话可说?


一个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老人,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爱国爱民、富国强兵、追求和平的事业,最后又以壮烈的一跃以身殉国!


屈原(资料图)


屈原虽然以投江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但这决不可理解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相反,在屈原的一生中,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使命感和责任感方面,他忠于自己的国家,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无论在楚国宫廷内,还是在遭放逐期间,屈原一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忧国忧民,与那些危害国家的言行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哲学思想方面,屈原怀疑当时盛行的神怪故事和某些保守的传统,表现了无畏的求索精神。 而对于种种自然现象, 又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论,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在坚持自身独立人格方面,屈原始终做到正直、清廉,从不随波逐流,还把自己清白的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时间虽已过去了近两千三百年,但屈原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光辉,至今仍然照耀着,仍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作为伟大诗人,屈原对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更加令人瞩目。 屈原的诗歌作品具有相当鲜明的个人风格:主题立于现实,而形式完全借助于浪漫的艺术想像,即把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加以创造性的想像,组构成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表达作者无比崇高、美好的感情。屈原在“楚辞”上的创作成就,成为一座艺术丰碑,后人始终难以超越。屈原作品中所具有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召力,如同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所评价的那样: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意思是说,屈原在文学上的成就,足以影响好几代作家诗人。


千百年来,无论是当民族危难之际,还是在和平时期锤炼人格、追求真理之时,人们常以屈原的思想和作品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激励自己,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鲁迅就称屈原为过去时代中少有的具有抗争精神的诗人。 鲁迅还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专门写下了屈原《离骚》中的一段诗句,这段诗句也值得与青少年朋友和所有读者朋友共勉:



朝发轫(rèn)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xuán)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xī)和弭(mǐ)节兮,望崦(yān)嵫(z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选自孙侃《屈原》


贺墨香中华两周年

根在故乡

根,在故乡


来源: 文博河南(微信ID:zhongyuanguoxue2014)


温馨提示: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 告知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 理或撤 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 (来源:墨香中华 微信:moxiangzhonghua)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