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
是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广大的心理从业者,帮助大家在专业上成长和进步。
这几年,内卷这个词一度大火。可以说,现代人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内卷出来的。但,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心理行业内部,本身也是相当内卷的,而我们对此却缺乏足够的反思——
这几天在福州,去了一家叫“山谷客厅”的店,让我待的很舒服。
这是一家三个人合伙经营的店,店长是一位92年的大男生,另外两个店员一个90后一个00后两位小姑娘,之所以让我感觉很舒服,除了布置的简约到位,就是这三个员工尤其是店长给人的感觉——一方面特别的有亲和力,无论你是喝茶还是咖啡,都能为你介绍的十分详细,体贴的关照到每一个细节;同时又不会靠的太近让你感到压力窒息感,距离和分寸感把握的相当好。
另外就是他们对茶、对咖啡和茶具、器皿的恭敬之心,让你也不由得恭敬了起来,学着去善待身边的器物,以恭敬之心去对眼下的这口茶,这段时光。
正是这份待人的温情感,和对自己当下所做之事的恭敬认真,让我有了份隐隐的、内敛的感动。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我又去了,上午人比较少,就和店长攀谈了起来,我说你们这个店氛围这么好,这平时尚且有这么多客人,眼看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到时候不得忙死啊?
谁承想他很淡定的和我说,我们五一小长假闭店休息,很早就已经广而告之了。因为这里平时人就不少,五一的时候如果还开店这里就要变成大众食堂了,我不喜欢那种感觉。
对,就是这股忠于自己的劲儿。
顺着这里,他和我谈到了内卷和焦虑,他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也是卷的要命,有几个月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就这样消耗着——这让他逐渐升起了一个质疑,
这么辛苦,真的是必须的么?
于是我也分享了同样的质疑,十几年前我大四的时候,班里不知为什么就一直弥漫着一股巨大的焦虑,人们惶惶不可终日,好像只有考上了研究生/拿到了工作offer/出国offer/公考成功上岸才行,否则就好像是世界末日一样;我当年就很奇怪的看着这些人,我的学校在北京,95%的生源也都是北京人,大家吃穿不愁,完全没有穷到不工作就要马上流落街头饿肚子的境地,但就是焦虑,很焦虑,生死攸关的焦虑。
要毕业了,要是还没地方要我我可怎么办,可怎么办。
可是我们毕竟才20出头啊,为什么会焦虑到那种程度啊。
他接着我的话说是的,好像就是社会的压力,无形的力量,推着人们像是失心疯似的,要赶紧找工作赶紧结婚赶紧生孩子赶紧赶紧赶紧;比如我这个店,美团之类的线上平台不停的给我打电话让我上,你为什么不上呢?他们不理解,就像很多人不理解五一正是挣钱的好时候你为什么要关门,好像开店就必须要怎样怎样,但我就是不喜欢呀,我不上美团也可以活的很好呀。
是啊,坚持自己有的时候其实也没那么难。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如此轻易的就被某些力量推着走,卷起来了呢?
我们被时代的焦虑推着,都生怕自己掉队,但掉队又如何?真有那么可怕么?
于是我夸了下那个00后小姑娘,她正大四面临毕业,说同学们也有很多和我当年的身边人一样,没有个归宿就惶惶不可终日,但她说自己从大三就想好了,不卷。
这可真棒。
顺着聊天,我就想到我身处的这个心理咨询行业也是卷的厉害。早上有同行在一个群里转了一个视频,讲的是一个心理咨询的初学者(演员)在向一个前辈请教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结果那个前辈说如果你想做心理咨询师就先要准备好一套房子的钱,同时还要做好这一辈子都不会挣到什么钱的心理准备,以及需要怎样的个人体验、督导配合、长程培训(还最好是中字头的)、最好还是要考个研什么的。
而那个扮演初学者的姑娘就老老实实又略带戏谑的记着这些要求——视频发到群里,很多同行都感慨这太真实了,还有什么笑中带着泪,一针见血之类。
但实际上,这很不对劲啊!
这个视频里充满了一种卑微的、听话好学生式的、被前辈PUA同时又自己PUA自己的味道。仿佛做一个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不是你这个人本身,你的天赋、兴趣、能力、志向是否匹配之类,而是那些外在的标准——人们为达成这些外在标准而卷了起来,这和争名逐利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很多人还就此卷出了优越感,卷出了鄙视链。花50万的瞧不起花20万的,国外毕业的瞧不起国内科班的,国内科班的瞧不起中字头的,中字头的瞧不起一般长程培训的,一般长程培训瞧不起短程培训的,还有加入注册系统的各种条件各种要求什么的,蔚为大观。
我当然欣赏那些真心热爱心理学,对人类心灵着迷的学习者,为了自己的热情和探索精神,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是一件很美好、甚至有些浪漫的事;
但内卷的人不是这样,在他们那里心理学成了某种工具——它提供了一种人可以“永远成长”“永远在路上”“越来越有智慧”“越来越修通”的幻觉,一种粉红色的永生感,这满足了他们理想化的自恋需求和对生命的虚妄控制力,以及更重要的,用来否认人的局限和必死的事实。
实际上,他们花的钱、受的苦远比常人多得多。
大好年华献祭给内卷,献祭给某些遥不可及的幻梦,又像是一群一辈子没走出高中的人,努力争做好学生,为了某个类似高考的“终极目标”牺牲奉献着自己,可惜老之将至。
幻想可能很瑰丽,但我们宝贵的生命却只有一次呀!
店长接着说,是这三年的疫情让他更加质疑内卷的生活,难道不内卷真的会死?还是因为害怕停下来?
他想到蚂蚁——他觉得人群就像蚁群一样,被某个意志控制着,行动着,但是,必须如此么?
停下来,又会怎样?
他之前也担心过如果不上网络平台宣传,生意会不好做,结果完全没有。
他之前对咖啡也不懂,后来因为要重新装修就关店了三个月,三个月内和两个小伙伴买了摞起来足有两米多高的咖啡类书籍,一起学习探讨,然后去上海找业内高人讨教,现在咖啡做的相当好。
所以我想说的是,只要你真有水平,有自己的东西,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还怕没有顾客?
就像我写这篇文章,多少也算是对他店的一种宣传,但这和任何利益交换无关,纯粹是基于我对他们的欣赏。
一个小店如此,心理咨询行业更是如此。
我曾对不止一个人说过,干嘛非要受那个屈辱,去满足一些苛刻条件?或某个系统的各种条条框框,让自己过的很辛苦很受虐,才能等着人家给你“施舍”一些个案,后面还有更让你欲哭无泪的咨询费分成规定——难道你看不到中国人对心理咨询的需求有多大么?这个市场可以说是无限大的。
所以,如果你想做心理咨询师,那就去好好的修炼,好好的锤炼你的本事——
你依旧可以去参加长程培训、做个人体验和督导,这些是必须的,但其目的绝不应该是满足某个平台或机构组织的要求,而是你自己
——你要相信一点,那就是只要你的本事过硬,在中国这个环境下,哪怕你明天去大理摆个地摊儿拉客,你都能收获很多来访者。
酒香真不怕巷子深,何况巷子也真不深。
更何况这个行业和开店很不一样的一点在于,你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每天都有新的来访者,你也没那个精力,你只需要很少数量的长程来访者(这因人而异,我目前的容量是6—8位)就可以过的很好。而如果你的本事真的很过硬,很有可能只是来访者为你介绍的新来访者,就已经足够了。
我记得我们一中当年有个校训说的特别好,“今天你以一中为骄傲,明天一中以你为骄傲”。
一开始我们需要某些东西来为我们自己背书,那是因为我们还太虚弱太焦虑太恐惧;但最终,是我们这个人,在活着,创造,绽放。
在菜单底部,还有一个“特调”选项,却没有内容,并不是固定的搭配——店长说如果固定了,那还怎么叫特调呢?既然叫特调,那就必须每次看心情看感觉的去搭配,这样才对。
我说是的,每次都是你在那个当下独一无二的想法和创造,这样的作品才更有生命力。
干杯~
敬生命力。
PS:哦对,后来才知道那个小哥哥不是店长,店长本长是一只叫鱼丸的柴,只是最近不常在店里,遗憾了~
国内专业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全民普及。创业 13 年来,用户覆盖 137 个国家和地区,从最初的心理知识科普,发展到包括心理体检、心理培训、心理咨询、组织(学校)心理服务等在内的多形态、立体化的综合性心理服务平台。
为你推荐:
我想告诉你,不论你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经验却对心理学感兴趣,希望把兴趣发展为职业,为自己带来收入的“素人”;还是已经考了心理相关证书,但缺乏从业技能和工作机会,正在为工作发愁的“咨询师预备役”。
只要你
对心理学感兴趣,只要你
有恒心、有耐心、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都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专业的助人者。
想入行该问谁?
试试
加入
【咨询师
入行】
交流群
↓↓↓↓↓
扫码加入
备注:入行
适合:所有
想成为咨询师
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