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记者从张云多位同事处获悉,山西日报社在职干部张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1月18日凌晨逝世,终年52岁。
张云出生于1973年2月,河北安国人,1997年3月参加工作,200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云在人民政协报山西记者站参加工作,2002年7月调入山西日报社,先后在山西日报社科教部、吕梁分社、财贸部任编辑、记者,2009年8月任山西日报社财贸部副主任。
张云长期在山西日报社负责新媒体业务,2014年1月任山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2014年8月任山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2016年3月任山西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山西新闻网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
2024年6月,张云任山西日报社融媒体编辑部(山西国际传播中心)召集人,山西日报新媒体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总经理,山西新闻网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
据悉,张云是山西日报客户端的主要创办人之一。他的去世,被认为是山西日报社的一大损失。
在张云离世后,不少同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悼念他。一位网友介绍,张云为人谦和,对人关怀有加。
2024年,沈阳广播电视台37岁的主持人李昕鑫意外离世,引发关注。
网上有流传一张截图,是一位自称李昕鑫老同学兼好友的网友发文:
“我的老同学,辽宁电视台李鑫昕因家中书房失火,不幸去世,才37岁。本月悼念同窗,2024年剩余的日子,不再发跳舞、娱乐的视频。”
据报道,李昕鑫是今年9月4日意外去世的,去世原因为家中书房失火。此消息一直未公开,至于具体失火原因,目前没有对外明确消息。
据李昕鑫好友透露,李昕鑫是家中独子,结婚两年,妻子因在医院行政值班逃过一劫,现怀孕5个多月。
李昕鑫社交平台账号“主持人老李”的最后更新停留在2024年4月。有不少网友为李昕鑫的离世感到遗憾,其同事、《直播生活早高峰》主播李美玲也在评论区中留言:“哥……不用早起了,睡个好觉。”
据沈阳广播电视台官网介绍,李昕鑫毕业于辽宁大学,是《直播生活早高峰》《直播生活》制片人。
李昕鑫于2009年进入沈阳广播电视台,他从摄像转型记者,后又历任主编、制片人、主持人,参与创办《直播生活早高峰》栏目,曾获辽宁新闻奖一等奖3次。
2023年5月18日,李昕鑫参加辽宁省博物馆志愿者颁奖活动,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2024年,他在首届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舞台上拿下了一等奖。
因一个意外,年仅37岁的李昕鑫就
这样匆匆离开人世,令人悲痛。
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名誉主席、
陕西广播电视台原总编辑王渭林同志去世
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名誉主席,陕西广播电视台原总编辑王渭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3日11时59分逝世,享年68岁。
王渭林1957年9月生,江西婺源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高级记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传媒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全国电视法制节目委员会副会长、全国电视文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农村电视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其职业生涯中,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担任多个重要职位。
2001年7月任陕西电视台副台长,2011年8月任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2014年10月至2017年11月27日退休前担任陕西广播电视台总编辑。
在电视创作领域,王渭林成果丰硕。主创了《保卫延安》《长征大会师》《大秦帝国》《望长安》《大秦岭》《大鲁艺》《金庸华山论剑》《风追司马》《中华大祭祖》等十多部重大电视文艺作品。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多部作品斩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项大奖。例如《大秦帝国》,以其对历史的精彩演绎和深刻解读,成为影视经典之作,在全国范围内收获众多观众喜爱与业界赞誉。他本人也荣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同时,王渭林在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发表了《全球化语境下的西部电视对策》《当人文遭遇娱乐——论人文谈话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在颠覆中建构——电视人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脆弱的坚守——娱乐化背景下的精英文化诉求》《困惑、焦虑与突围——省级电视台面对传统春节晚会模式的思考》等主要学术文章,并主编《交锋人文》《开坛》系列丛书,为电视艺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退休职工周伟去世
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退休职工周伟同志因突发疾病,于2024年11月15日逝世,享年60周岁。
公开信息显示,周伟是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经济新闻部资深记者,长期关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洪抗旱工作。
2024年5月,周伟在退休前还深入长江委,围绕2024年长江流域主汛期防汛形势、防汛备汛情况、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等开展采访报道。
采访期间,周伟专访长江委防汛专家,与长江委水旱灾害防御局、水文局、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委水旱灾害防御值班室、长江水文情报预报中心,详细了解2024年长江流域主汛期防汛形势、长江上中游水库群消落调度情况及近年来长江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退休干部莫丹涛
离世
2024年11月15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发布讣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退休干部莫丹涛同志,于2024年11月14日23时在广州病逝,享年63岁。
公开信息显示,莫丹涛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学位,1983年起供职于羊城晚报社。
他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到《羊城晚报》时年仅23岁,被分配到校对组当校对员。”
莫丹涛有着极其丰富的传媒工作经验。他从校对员做起,历任《羊城晚报》政文部政法组副组长、要闻部二版编辑室副主任、要闻部金融组组长,广州生活部副主任(负责人)、广告部主任,政法部主任,广州社区新闻部主任(驻广州市委、市政府首席记者),体育部主任兼《羊城体育》总编辑,理论评论部主任、时事评论部主任兼广州新闻采编中心主任,新闻研发部主任兼羊城晚报新闻学院副院长、教育长,《羊城晚报》编委、羊城晚报传媒研究院院长等职。
从广告部主任、政法部主任、广州社区新闻部主任,到体育部主任、理论评论部主任、新闻研发部主任,直至担任《羊城晚报》编委,像莫丹涛这样丰富、多样的从业经历并不多见。
2009年11月,莫丹涛荣获第八届广东新闻“金梭奖”。
莫丹涛老先生,一路走好!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郑梦熊离世
据新华社消息,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中国记协原党组书记郑梦熊同志,因病于2024年10月16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岁。
郑梦熊,1933年6月生,浙江江山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8月至1961年2月先后任共青团建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青年报社编委。1961年2月至1990年2月先后任浙江日报社农村组组长,编辑部办公室主任,编委会委员,副总编辑,总编辑等。1990年2月至1996年10月先后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会长。1996年10月至2001年3月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2001年3月至10月任中国记协副主席。
郑梦熊是中共十五大代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报海求真——郑梦熊新闻论文集》。
据衢州日报报道,1933年,郑梦熊出身在江山县城关镇一个教师家庭。在江山中学读书期间,他思想进步,是江山第一位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学生,也是江山中学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城关镇文教界第一任团总支书记,还以学生的身份参加了江山县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
1951年,郑梦熊随衢州地委农村工作组下乡,在开化县龙山底山甸村驻村蹲点。那一年,郑梦熊18岁。7年的农村工作,郑梦熊养成了“爬格子”的习惯,常常利用晚上写稿子,向报社投稿。一篇篇真实记录农村新风、农家新貌农民新事的新闻报道,在《浙江日报》《浙江青年报》等媒体频频刊出,不久郑梦熊便被报社聘为农村特约通讯员。
1958年,郑梦熊被《浙江青年报》“相中”,从此走上了新闻岗位,当上了记者。1961年,他又被选拔到浙江日报社,在农村组当编辑。
1990年2月,中央调他到人民日报社,他经常以普通记者的身份去采访。
1996年10月,郑梦熊从人民日报社调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主持中国记协的全面工作。
2000年11月8日,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天,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过上了第一个记者节。这正是郑梦熊担任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时,在广泛征求新闻界的意见后,建议把每年11月8日定为记者节,并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据衢州晚报报道,郑梦熊有一个“老农民”的外号。作为部级官员的郑老并不嫌这个外号土气,他说,老农民给人的形象是不畏艰辛、勤劳朴实、乐于奉献,犹如埋头耕耘的老黄牛一样,这也正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品格。
郑梦熊老先生,一路走好!
资深电视人王明轩离世
2024年11月3日,在与胰腺癌抗争了一年后,资深电视人王明轩离世。王明轩曾任国广东方总经理助理、当虹科技高级副总裁。
10月12日,王明轩就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对这个世界的告别书——2000年6月,我从大连电视台辞职,来到北京,加盟了银汉传播,一转眼已经24年了!而我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如最后一张插图。永别了,亲人们!(我已无法给大家一一回复,只能零碎的给这世界留下最后的留言)
王明轩,当虹科技高级副总裁,国广东方原副总经理,国广星空前CEO,传统电视与新媒体跨界人士,《即将消亡的电视》一书作者,公众微信号“新媒体大趋势”特约撰稿人。
他多年来奋战在广电和互联网电视领域,先后供职于大连电视台、光线传媒、银汉传播,以及永新视博、闪动科技。
他写有《即将消亡的电视》《假如腾讯也做电视》《给智能电视泼点冷水》《视频网站做内容将动摇传统电视最后的根基》《大数据与视频媒介产业链重构》《电视湘军,你又羸了》《小心,电视台正被空壳化》《传统媒体还有机会吗》等著作文章,当然,还有那篇引起轩然大波的《吃屎赶不上热乎的广电人》。
《即将消亡的电视》出版于2009年。该书一经出版即在业内引起骚动,并多次再版。书中,王明轩极其超前、精准地分柝、预言了30多种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今天看来,都一一得到验证或正在实现中。
在媒体融合时代,王明轩敏锐地察觉到了行业变革的脉搏,编写的《即将消亡的电视》等著作,撰写的《吃屎赶不上热乎的广电人》等文章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对媒体转型,王明轩认为,如今的媒体形态还处在一个过渡阶段,新媒体形态的形成需要深度开发互联网技术的各项应用。但在现阶段,我们却仅仅停留在利用互联网的传输技术,更深层次的识别、互动等技术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在他看来,传统媒体的转型唯一的出路就是赶紧做出自己对“尘埃”的吸引力,而吸引力的核心就在于传输的智能化和媒体的互动化,别再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战斗力消耗在那些抱残守缺的挣扎上了,那样做可怜可悲的是你自己,可恶的是你误导坑害了跟着你卖命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
他认为要转型,就必须首先回归到媒体的本源,也就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高效、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播。而不是仅仅围绕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这些固有的形式和内容打转转,不是着眼于如何把它们搬到互联网上。
对制播分离,王明轩曾发问,电视台有什么?掌控什么?又还剩下什么?一旦电视台空壳化了,还拿什么作为博弈的资本呢?把节目委托给制作公司,不就是现在提倡的制播分离吗?难道制播分离不该搞了吗?明明出发点是很好的制播分离,为何偏离轨道,而想要继续走下去,前方的路又在哪里?
对数字鸿沟,他认为,在冲击过程中,没有越过数字鸿沟的传统媒体,将因受众的减少导致收入的减少,收入的减少导致节目质量的下降,进而导致受众的进一步减少,这是典型的电子学的负反馈现象,将快速导致传统媒体急剧萎缩,成为地方政府可有可无的黑板报和老年人的社会福利。
而越过数字鸿沟的互联网新媒体将快速向传输智能化和媒体互动化的方向进化,构建出互动的节目形态,互动的运营形态和互动的盈利形态。
对融媒体中心建设,他认为融媒体中心是一个具有时代高度的好方法、好方向。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因媒体人认识的不足或错误,甚至是生意人为了分食唐僧肉的恶意误导,而呈现出“歪念经”、“念歪经”的现象,必须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