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德银发表报告,报告指,
中国DeepSeek的崛起,更像是人工智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
我们知道,
“斯普特尼克时刻”是冷战期间
科技竞争与大国角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斯普特尼克”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名字。
广义上说,
“斯普特尼克时刻”的概念涵盖了
在此前后发生的三件事情:
1957年8月31日,苏联研发的
洲际导弹
第一次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4日,
斯普特尼克1号
人造卫星
发射
成功;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
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
进入
太空。
这三件事情合在一起,被构成了人们所说的
“斯普特尼克”时刻。
“斯普特尼克”时刻,以
苏联成功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命名。这颗重约83.6公斤的卫星发射,并成功围绕地球运行,不仅展示了苏联在航天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更对美国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战略压力。
这一事件让美国意识到,自己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航天技术上,可能已经落后于苏联。
因为卫星发射能力及此前
洲际导弹的
发射成功,表明
苏联已经具备将核弹头投送至美国本土的运载技术。而美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则相形见绌。
于是,
“斯普特尼克”时刻,就
成为冷战期间美苏科技与军事竞争的重要转折点。
那么,
在
斯普特尼克时刻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在
斯普特尼克时刻之后,
美国政府和民间迅速作出了反应,
发力追赶。因为这不仅仅是空间技术的竞赛,不仅仅是科技之战,同时也是国力之战和体制之战。
为了弥补在科技领域的差距,
美国集中力量发展航天技术。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实施
阿波罗登月计划,并最终在1969年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
这意味着,
在太空竞赛中美国反超了苏联。
与此同时,
美国
通过了《国防教育法》,
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的投入,旨在培养更多高科技人才
,从而为后续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技术竞争引发了一场教育革命。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斯普特尼克时刻直接促成了一个以太空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科技时代的到来,人类由此进入一个太空时代。
在激烈的竞争与博弈中,
美苏两国在航天、导弹技术、计算机、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技术迅速发展。这些进展更进一步催生了
全球通信、气象监测等现代基础设施。
这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顾这一段的历史,可以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实际上,在
DeepSeek出现之后,一些西方机构和媒体在讲的中国
新斯普特尼克时刻,也不仅仅是指
DeepSeek,从他们提到的看,还包括
高超音速武器、华为芯片突破和六代战机的研发等。
而引起人们关注和议论的新的
斯普特尼克时刻,并不仅仅限于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
前面提到的
德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正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在服装、纺织品、玩具、基础电子、钢铁、造船等领域,以及电信设备、核能、国防和高速铁路等复杂行业中也占据领导地位。
这份报告甚至将现在的中国比喻为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日本。
DeepSeek对于
人工智能
技术突破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究竟应如何评价,是不是具有
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分量,
我完全是外行,没有发言权。但就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问题而言,我也看到一些不同的说法。
比如,有人认为,
斯普特尼克时刻是在关键技术上,人家已经有了而你没有,人家突破了而你没有突破。但人工智能还不是这种情况,美国在这方面仍然处于领先的地位。经济学家
赵晓则认为,
DeepSeek
的成功,不是“中国超越美国”,而是“开源模式超越封闭模式”。
但我的看法是,说
DeepSeek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的
斯普特尼克时刻,大可存疑,但由此引起的
斯普特尼克
效应,可能是确切无疑的。
这至少可能意味着:
第一,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阶段。
第二,今后大国在技术领域的博弈可能刺刀见红。
第三,人工智能领域竞争的结果可能对世界的经济格局乃至政治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冷战时期的紧张局势和军备竞赛是前车之鉴。
第四,冷战时期技术竞争的教训之一是,
局部技术突破可能引发系统性危机。
尽管苏联在航天领域短暂领先,但其综合工业实力仍落后于美国,最终在长期竞赛中败北。这说明,健康的经济结构更重要,是基础。
第五,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从医疗诊断、自动驾驶到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都可能迎来颠覆性的变革。
无论如何,斯普特尼克时刻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但斯普
特尼克效应将如期而来,这一点是确切无疑的。
关联阅读:
孙立平:揣测特朗普:知道他恨什么,才能知道他要干什么
孙立平:我教老胡炒股
孙立平:问题不在你需要什么,而是你是否被需要
不要让孩子鹦鹉学舌,人不是鹦鹉
孙立平:中国房地产,走的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阶段性转折
孙立平:刚性泡沫的想象,误导了许多人,甚至可以说误导了整个房地产界
孙立平:近在眼前:这是美妙的前景,还是可怕的结局?
孙立平:观察2025年世界风云的四条脉络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