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们难免望文生义,今天诗词君就挑选八个这样的成语,看看你是不是也经常出错~
本指“天气转凉”;后人竟望文生义,愣说成“盛夏时节,天上下火。”
该成语出自《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阴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阴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阴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阴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佛教名词,常被生吞活剥地改装成“婆娑(pósuō)世界。”
根据佛教的说法,人们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语 sabā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
“娑婆世界”一层意思是说,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译为“忍土”。
另一层意思,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原指有根有据的事儿,结果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 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床笫(zǐ),很容易误作“床第”。虽然两者模样酷似,但二者真不是一个字。
床,好解释;笫(读作“子”),指“垫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铺。引申为夫妻之间的语言或房事。但换上“床第”,就什么“讲儿”也没有了。
指“过时之物”。或许有人觉得,“明日”哪里过时?“昨日”才过时呢,便想当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黄花”。
这个成语的出处,源自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黄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檀弓下》:晋文子赵武家里新落成一所房屋,晋国大夫张老去祝贺说:“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轮,是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这个成语指高大的意思,专门形容房屋建筑高大华丽。现在则被我们运用到各种场合,诗词君也是醉了。
本意是声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误作听力下降,像个呆头呆脑的聋子。
这个成语的出处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里,他写过《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中有句话:“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聩,耳聋。“振聋发聩”,即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原指做坏事,引领歪风邪气的“第一人”,现在多半成了褒义词用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了。
该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贬义词。
《读完总裁班,公司终于垮了》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在公众号回复“0”查看内幕
《互联网今日爆点》:全国最早运营的互联网号,内幕爆料,犀利评论,分享最炫最酷黑科技,每日推送互联网最新最趣热文。
来源:CCTV4国宝档案
责任编辑:宋雅宁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