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之乎者野记
来自牧之野的独立社会观察和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之乎者野记

日子769|他人即地狱,他人亦天堂

之乎者野记  · 公众号  ·  · 2025-02-19 07:1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Pho:小琴


早期,我一直是萨特的拥趸。
其实不仅是萨特了,在极度追求自我的同时,人很容易产生排他性,这是人性的普遍规律。
你越追求自我的时候,就越需要尽可能减少外界对你的影响。
萨特认为,人首先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然后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因此存在先于本质。但在这种选择中常常会受到阻碍,阻碍主要来自他人,人与人会成为对方欲望的陷阱和侩子手,因此推导出:
地狱不是另一个空间,不在彼岸,而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萨特: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对待一切,因此任何人都会受到其他人的欲望和眼光的干预而变得痛苦和不自由,这就是”他人即地狱“。
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有一定的控制欲,都想把别人当作客体。
都希望自己是掌控者,因为掌控方有安全感,
因此,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和他人是对立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关系。
萨特的影响很广,可能更加符合西方的文化:极度追求个人自由、个人感受、原子化的社会形态。
相似的话,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
马尔克斯:
人的精神寄托,可以是音乐、书籍、工作、山川河海,但唯独不应该是人。

曾几何时,这也都是被我奉为圭臬。
因为在现实中,所有让你受到大伤害的,都不是陌生人,都是亲密关系。
关系好的时候有多好,伤害的时候就有多深。
所以,对于亲密关系,我一直保持着警惕,处理不太好,那就像两只刺猬抱团取暖,远了怕冷着,近了怕扎着。
有人曾经说,问朋友和恋人的区别在哪里?
其实主要就是一个:期待。
朋友的时候,你喜欢吃米饭他喜欢吃面条,都很好,互相还能分享,没觉得什么。
而恋人在一起做饭,做两样就是双份的时间,以及感觉上的不默契。
长此以往,难免会有心绪:为什么你不跟我吃一样的?
但其实很多东西,根本就没有对错,只是喜好之分,老人喜欢早起,年轻人喜欢多睡会儿,不是多大事,但这就相互看不惯。
亲人之间、恋人之间、父母之间,都存在这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处理。
很多原生家庭关系中的撕扯,对孩子的掌控,都会成为这个孩子一生不幸福的来源。
幸福,更多来自健全健康的人格,来自爱与包容,与财富地位并无直接联系。
深刻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以前我一直都是觉得“不要背负他人的命运,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
因为过来人的话,没过来的人,是听不懂的,他再说有多懂,其实没做到,就是不懂,做到了,也不存在疑问的提出,那就是共同性和一致性了。
他人的确是地狱,对于99.99%的场景之下。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如此不同,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喜好,而你一旦有了情感投入,就必然会产生对等的预期,而这么多的不同,就必然是你预期破灭的原因。
那是不是就如萨特所说,他人即地狱,我就不接触了。
就像萨特和波伏娃一样,你可以有你的情人,我也可以有我的,但我们依然可以
两人刚刚恋爱时,萨特就要跟波伏娃签一份契约:
我们做最亲密的爱人,可是不结婚,也不同居;保持自由,允许对方有别的感情体验,但相互必须告知;期限为两年,到期再进行协商。
而萨特向往的爱情便是“一种能陪伴我一生,而不是吞噬我一生的爱”。
从1929年到1980年萨特去世,波伏娃跟自己深爱的这个男人,彼此相伴51年,两个人都终身未婚,也没有生育。1980年萨特因病去世,临终时说:跟波伏娃的爱情,是我生命的全部。

波伏娃为他写的墓志铭:他的死使我们分开,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六年后,波伏娃去世,与萨特合葬在法国的蒙帕纳斯公墓。
他们就展示了这种所谓的“各为主体,各自表达”。
而这种他人即地狱,用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来看,就像万物阴阳,又何尝不是一体两面的“他人亦天堂”。
他人即地狱,但是他人带来的那种主体的冲击感,又时常在摧毁另一个人的主体感官同时,产生重建。
过度强调地狱的这一面,希望我们对人保持距离、冷漠,不投入情感,公事公办,那按照这个逻辑,教员就不可能有那样的人格魅力。
每个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作为主体的时候,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时刻有边界感。
对待客体时,投以光热,减少期望,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让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其实也是很好的事。
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在这种主客不断地交替中,我们慢慢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就像昨晚的文章,你没见过坏的,就不知道好真正的样子,你没受过极致的苦,也尝不到极致的甜,人生中很多事,亲身经历后的对比是最深刻的体验,虽然总结出的人生道理未必正确,比任何道理都来得直接。
你知道了他人的地狱,那必定感受过他人的天堂。
所以,不必那么纠结和用力过猛。
慈悲一点,随性一点,大度一点,按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美美与共去理解这种亲密关系,我感觉比萨特这种极端化的,更容易平静。
我对你好,你背叛或伤害,那就祝你一切都好,就再见就好啦,纠结什么呢?你又不是一无所获,受损失的又不是我。
很多看起来激烈澎湃的情绪,其实都是自我的假想。
我们在开始任何一段人际关系时,如果觉得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其实都要告诉自己,那大概率是一种偏差。
你只需要做好你在这个部分中的事情,就可以了。
如果你有更大的胸怀抱负,需要团结其它的人凝聚力量,那么从本质上,从一开始,你就要在地狱里。
你需要付出,需要让渡自己的利益,需要优先考虑别人,并且接受一切可能的背叛和伤害。
看我们党早期的那些叛徒、白色恐怖,无不都是这样。
但是,只要你有自己的信仰,只要你能一直坚守初心做下去,那么,损失很大,收益会更大,越来越多的人会被你吸引。
到那个时候,还有什么地狱不地狱的呢?
所以,其实理解这个世界有很多维度,永远有更高的智慧。
永远向内求,但是那是对自己的要求,对别人,宽容一些,你自己才能获得平静。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必须报复,那也无需犹豫。
但在人生绝大多数情况下,笑着走开,才是最优解,不是因为你不能做什么,而是你一早就接受了因果,一早就放下了。
放下了,也就无所谓了,天堂也好,地狱也好,体验就是啦。
昨天看我的小桂花熬过了北京的寒冬,虽然叶子都掉得差不多,但枝头冒出几颗新芽,那便意味着北方的冬去春来,挺好,早安。


一个力争纯粹的人划出的桃花源
有门槛有态度
不一定篇篇正确但源自独立思考和原创
不接广告、不荐股、不带货、不荐理财保险
不哗众取宠、不左不右、
不偏不倚、 不在乎
立场坚定,爱国爱党 理性思考,客观表达

三个号
大号记散文
小号写时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7年,我想做个好人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