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碳排放量最高的建筑行业,其碳排放总量已经超过国家碳排放量总额的一半。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注:建造阶段的建材碳排放和施工碳排放仅包含房屋建筑,不涉及基础设施;建材碳排放仅为能源碳排放,不含建材的工业过程碳排放;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总量106.4亿tCO2,数据源自国际能源署(IEA)。
2022年3月11日,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至2025年,城市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完成既有建筑节能建筑改造3.5亿平方米以上;建成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市新建建筑的30%以上等要求,以稳步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形成绿色低碳建筑循环建设的发展模式。同时,规划也强调对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等给予财政资金、价格、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财政部和住建部于2021年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
首次
从全国层面明确提出绿色建筑补贴政策。
截至目前,先后有30余个省市区结合自身地方特点出台各项绿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的激励政策,以期在国家级补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效果。我们选取了其中三个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且拥有绿色建筑数量较多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为样本,可以大致展现我国目前绿色建筑补贴的范围、类型、数量和补贴力度等信息。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在绿色建筑的补贴政策上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形成了市级、区级较为完善的补贴体系。
相较于之前的补贴政策,新版政策扩大了补贴范围、提高了补贴标准,从政策层面更加鼓励各项目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节能”、“低碳”中来。
|
|
|
|
|
|
不超过20
(单个项目市级奖励资金总额不超过改造投入的30%)
|
数据来源:2023年6月发布的《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奖励资金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北京市建委公示的数据,2023年获得北京绿色建筑市级奖励的项目共计4个,奖励金额总计2,111万元。同时,北京市在市级绿色建筑奖励基础上,海淀区、石景山区和朝阳区都出台了区级绿色建筑奖励促进政策。其中,朝阳区是国内
首个
将LEED纳入到绿色建筑激励计划的区级政府机关。
北京市朝阳区建筑节能和
绿色建筑补贴标准参考
(与北京市奖励兼得)
|
|
|
|
|
|
|
数据来源:2024年5月发布的朝阳区节能减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2024年2月27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发布了2023年度全球十大LEED市场排名,中国连续8年蝉联榜首,成为LEED绿色建筑在全球发展最强劲的市场之一。自2004年加入USGBC以来,CBRE作为LEED体系的长期专业合作机构,通过多年耕耘,为众多资产开发商和使用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绿色建筑专业解决方案,包括助力资产开发商
获得
政府补贴,提升资产价值,展现企业社会责任,增加经济效益
等;帮助使用者
提升员工满意度、福祉、工作效率及身心健康
。
上海是绿色商业地产的沃土。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10月印发的《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通过3年的努力,再新增落实6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
|
|
|
|
|
|
50(居住建筑)
25(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及以上的)
15(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 15%(含)至 20%的)
|
数据来源:2024年2月发布的《上海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
深圳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发布的《深圳市碳达峰方案》中制定了“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行动”的重点任务。深圳市将大力推进新建绿色建筑,计划到2030年,新建建筑中二星级以上的绿色建筑占比达60%。
根据深圳市建委公示的数据,截止至目前,2024年获得深圳市工程建设领域绿色创新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共计4个,奖励金额总计2,300万元。
|
超低能耗或
(近)零碳零能耗
示范项目
(元/平方米)
|
|
|
150
(单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工程费用的5%)
|
不超过100元
(单个项目不超过7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工程费用的4%)
|
3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及以上)
15-30(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10%(含)至20%(不含);单个项目不超过300万元,且不超过项目工程费用的40%。)
|
数据来源:2022年6月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印发《关于支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在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发商和租户都逐渐意识到绿色建筑不仅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更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其ESG表现,创造长期可持续的回报潜力。
根据CBRE发布的
《2024中国投资者意向调查》
显示,91%投资者已将ESG纳入投资决策,近七成投资者认同ESG资产溢价。绿色改造和开发是最主要的ESG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