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认知、行为、情感的不断迭代及终极追求——真、善、美的含义和迭代过程。作者认为修行是弥合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让主观合乎客观。文章还提及了真、善、美的不同版本和迭代过程,并强调了学习过程无非是认知、行为、情感的不断迭代。
作者解释了真、善、美的含义,并指出它们是我们在每个事物、每个维度迭代的渐进线,我们需要不断逼近它们。
作者认为修行是弥合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让我们的主观世界合乎客观世界,这是我们追求的至真、至善、至美。
文章最后提到了田俊国老师的课程,并给出了专家导师班的线下公开课信息。
今天谈一个看着浅,实则深的话题。
这个话题,值得每个人用更多的时间来探究。
我说过人是学习动物,不是主动学习,就是被动学习,不在主动改变,就是被动改变。每一次深度的改变都离不开认知、情感、行为的共同作用。于是学员问我,我们不断迭代的认知、行为、情感,有没有终点?
有,认知的极限和终点就是“真”,情感的极致就是“善”,那么行为的极致就是“美”。其实对任何一件事的认知、行为、情感上我们都会持续迭代,迭代的终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熟知的“真、善、美”。
什么叫修行?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主观的世界,也有一个客观的世界,但是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之间是有一段距离的。
格拉塞斯菲尔德说,“我并不否认有一个客观的世界存在,但是谁能够把客观的世界客观地描述给我”。
所有的世界,人一描述其实就不客观了。所以我认为真正修行的功课是什么呢?就是把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之间界限给它尽量地弥合起来,让主观合乎客观。
这是我们讲的至真、至善、至美。
何谓真?
所谓的“真”,既有个体版本的真,又有社会版本的真。
在牛顿力学时代和量子力学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不太一样。在教育上,最早有巴甫洛夫用训练狗的方法去训练人,现在我们知道用更完整的方式训练人...这是整个人类的“真”的迭代。
又比如,我们都说要做真实的自己。
童年,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每一个都很天真,我们称之为童真;长大了以后,发现不能说真话,有些事得掖着藏着,我们变得世故;再后来,我们意识到世故的背后是没有了自己,又想做自己。所以你看,修身这个方向,我们从童真、率真一路修到世故,最终回来我不想装了,还是要做自己,这也是对真的一个迭代。
所以,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何谓善?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早年就做过一个道德两难思想实验,大家也可以试试问问自己你会如何选?假如你的妈妈身患绝症,生命垂危,需要使用一种特效药。这个特效药药店里有,卖的很贵,而你东拼西凑也没有足够的钱买,只能够在药店里偷,你选择偷还是不偷?
学龄前的儿童大部分都会选择偷,而上学以后的孩子都觉得偷是不对的。你看什么是善的版本,到底说我们家需要你有不给我,那以我为中心的善,还是以遵守公序良俗为善,这个善的版本也不一样。
我的有个学生说:田老师,我来你的课堂之前,我认为我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但后来我发现我情商高是有代价的,我经常是为了这个好为了那个好而委屈自己,把自己的委屈藏在后台。这其实也是一种伪善,因为你最大的不善是对自己的不善。那么这个都是对善的版本的定义。
稻盛和夫有一个口头禅:作为人,何谓正确?
我们要不断地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重要的。不断做这样的判断,就是在善这个维度定义。
何谓美?
顺道而行叫作美。
我早年讲课,觉得就是把道理讲清楚,PPT做完美,三个小时讲的行云流水,这就叫美。后来发现以这样的美去做教学,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懂,更谈不上改变。我就改变了我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改变,不以学生改变为目的的教学都是耍流氓。当我理解到这才是教学真正的美的时候,我的教学就发生了改变。
又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很多时候家长替孩子承担了一切,做了太多的工作,其实是赤裸裸地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和成长的空间。当孩子长大了,却又抱怨孩子是妈宝、孩子不独立。只有理解了孩子和家长的关系,注定的是渐行渐远的关系,而孩子长大的标志是能够有担当的在社会系统中生存,因此家长跟孩子的相处是要不断地培养孩子朝着独立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替孩子包揽太多。这是对教育孩子维度上的美的迭代。
所以说,大爱近乎无情。
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迭代真、善、美的版本。
我们可以把“真”“善”“美”理解为,我们在每一个事物、每个一个维度迭代的渐进线,无限逼近坐标系。哪一个地方觉得不善,启动迭代的循环,觉得不真,启动迭代的循环,觉得不美,启动迭代的循环。学习过程无非就是认知、行为、情感的不断迭代。
我们每一步的进步都意味着要更新关于真、关于善、关于美的临时版本,把原来版本的平衡打破,建立新的平衡。
最终,去逼近人类最核心、底层、普世的“真”、“善”、“美”。
欢迎您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学习田俊国老师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