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商周:标准课程六艺。
据记载,商代由于诸侯间战争增多,统治者除对正规军队进行训练外,还通过学校对各级贵族进行军事教育。周朝标准课程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为射箭术,御为驾驶马车的技术,此即为其时军训的大致内容,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周礼·保氏》)
2.春秋战国:射御之术与礼乐教化并重。
被后世尊为中国国民教育开创者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将射御之术看得与礼乐教化一样重要。正所谓“射御足力则贤”,军事技能的高下被人们一度视为一个人是否贤能的标志,而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文武兼备者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与学生射箭图,孔式教育讲究文武兼修)
3.秦至唐宋:学生军训渐被弃之不顾。
隋唐时儒家学术被奉为正统,学生军训的职能弱化为一种礼仪程式。此后,理学萌芽,逐渐形成重读书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到宋,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被推向高潮,武将地位被读书士子全面超越。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军训渐渐失去必要。
4.清末民初至现代:军训是个“舶来品”。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全国上下意识到“强兵”的重要性。康梁等人竭力主张仿效德、日的尚武教育。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新中国成立后也坚持延续了学生军训的传统,但在“文革”期间,学校崩溃,陷入停滞。最终,随着“文革”结束,军训再次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延续至今。
(民国时期的大学军训)
综观历代学校军训的发展,我们不难感受到,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对于家国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题,学生军训亦不失为一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良策。
因而,希望各位人文学院的新生们能认真对待这次军训,磨练意志、强身健体,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大学生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