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去有风的地方》中的土特产——诺邓火腿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12-09 10:30

正文




导读

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为更广泛地展现“土特产”的三个世界(历史人文世界、绿色生态世界、品质美味世界),即日起,农参原“地标日历”栏目改版升级,“土特产趣闻”系列全新开启。本栏目聚焦名著、影视等素材中提及的土特产,拆解特色农产品的前世今生,带领读者感受土特产独特的历史文化与风味魅力。
本期关注《去有风的地方》中的土特产——诺邓火腿


《去有风的地方》以都市青年许红豆与大理云苗村居民谢之遥的邂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疗愈、成长与爱的故事。该剧巧妙地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轻盈的艺术化叙事之中,通过许红豆的个人情感疗愈过程,揭示了青年人与乡村生活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为观众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剧中大理美景、美食、非遗轮番出镜,产自大理云龙诺邓千年白族村的传统美食特产——诺邓火腿就是其中之一。

诺邓火腿可生吃,也可熟吃,肉色嫩红、咸香而不腻,吃时满口余香,齿间亦生香。剧中正逛街的许红豆就被这现切现吃的诺邓火腿吸引住了脚步。

诺邓火腿基本资料如下:

产地: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

原材料:诺邓黑猪后腿

辅料:诺邓井盐 诺邓盐泥 诺邓包谷酒

工序:选料、修割定形、晾干除水、排血、洒酒除菌、拍压上盐、腌制、上盐泥、发酵、风干

荣誉(部分):

2014年获得国家农产口品地理标志认证;

2013年被认定为中国著名商标;

2016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展农产品金奖;

2015年荣获第十一届昆明泛亚国际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金奖

……

作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特产,诺邓火腿与马帮有着深切的联系,早年马帮运送的物资中就有火腿,诺邓火腿在明清时期就经“南方丝绸之路”出口缅甸、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而且过去的马帮在山路上歇息,野外用餐时,携带火腿等腌制品是个方便之选。

2014年,有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这块金色招牌,诺邓村顺势开办了三四家火腿厂,产量从每年的几千条增长到几万条。随着规模化的生产,诺邓火腿急需打开外地市场。“云品入沪”项目的推出,给滇西高原上的这个小村带来了希望。

2016年夏天,上海云品中心专门组织了一场诺邓火腿与西班牙火腿的盲评活动,最终诺邓火腿以4票的优势赢得了胜利。

此次评选活动之后,诺邓火腿的名声在上海市场一炮打响,供不应求。曾经小有名气的诺邓火腿,由于市场的拓宽,引进了商超渠道,因此吸引产业投资,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为此,县里探索出“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模式,即:由双方党委、政府牵线搭台;由上海帮扶开拓市场,发动社会各界通过工会采购、爱心采购等方式打开销路;由云龙绿色食品协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打通供应链,组织企业统一销售;由本地企业负责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由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建设种养殖基地;由贫困户按合作社要求进行规范种养殖。在这样的模式下,贫困户被真正带入了产业链中,逐渐有了稳定增收的新途径。

2021年,诺邓火腿销量达到517吨,销售总额超过5300多万元。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村庄,做火腿、开民宿、办农家乐,滇西高原上的这座千年古村,正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将成为县域发展主引擎

铁丁:“农业产业文旅”是“文旅产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农参专访】

梁顺俭:创办牛肉拉面大学、产业惠及近10万人,兰州拉面香飘50余国的两大“杀手锏”
“染色剂”“打40多遍药”“转基因”.......看清阳光玫瑰变“毒药”的真相
“头雁故事”集锦:每一个品牌都能引领乡村的巨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